北京城北,昌平区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操场边,阳光穿透秋日的高云,照在吕曦稚嫩的脸庞上,像所有刚刚迈进大学校门的年轻人一样,他的眼神中透着兴奋。 就在两年前,这个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的男孩,差点因为高考()离开北京。“如果没有异地高考这个新政策,我恐怕就要离开北京了,虽然我从出生开始,在这里生活了整整19年。” 1995年出生在北京市苏州街的吕曦,中秋节正式入学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成为14级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2012年,北京公布异地高考“改革”过渡方案,规定自2014年起外地户籍来京务工人员子女可在京高考,吕曦成为首批在京参加异地高考的幸运儿。 今年拿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吕曦觉得户口本上的地址已经不再重要。19年了,几乎一句四川话都不会说的小吕,认为自己应该算是个北京人了。 【一口京腔的二代北漂】 见到吕曦的时候,他一开口的那句“您好”带着浓浓的京腔。 吕曦的老家在四川省仪陇县,一个人口108万的千年古城,因盛产天然气而被称为“中国气都”。所有这些……吕曦其实都不了解,他甚至觉得仪陇隶属于成都,其实他的家乡隶属于南充。这也难怪,自出生以来,吕曦一共就回过两次仪陇,一次在3岁时,一次大约是小学2年级。 20多年前,吕曦的父亲老吕离开气候宜人的仪陇出来闯荡,为了更好地生活,也为了下一代。“我爸16岁就离开家了,他不愿意跟我说那些年的事情,就只知道特别苦特别累,走南闯北,下过广东、上过内蒙古,最后到了北京。”吕曦说,父亲总是避谈那些艰难的日子,常常念叨的一句话就是——“孩子,你有好日子过,我就没白忙活”。 为了生活,老吕什么活都接,最终在北京的八一中学稳定下来,成了后勤系统的一名员工。这个话很少的川北汉子,跟每一个肯教自己的工人师傅学习,别人不教他就静静地在一旁看,就这样居然练出一身手艺,还考下了多项专业技术资质。 八一中学给老吕在苏州街的家属楼安排了宿舍,他便从四川接来了媳妇,吕家的第一代北漂算是在偌大的北京城有了家。1995年,吕曦降生。据妈妈陈姐介绍,这个吕家的二代北漂,遗传了父亲的基因,从小早熟懂事。 因工作繁忙,节假日时常加班,老吕夫妻俩只能把吕曦反锁在家里。小学四年级暑假的某一天,当夫妻俩结束一天的忙碌回到家时,发现刚满10岁的吕曦,焖好了一锅米饭,炒好了一盘土豆丝。“孩子还特意跟我说,妈妈,我知道土豆丝要炒熟,炒不熟会中毒的”,陈姐对当时让她深深感动的每一个细节,都记忆犹新。 老吕夫妻俩现在都在八一中学工作,两人的工资收入加一起才3000多块钱,陈姐身体不太好,看病花了家里不少积蓄,吕曦从小就没有零花钱这个概念,“他很少出去玩,有时候跟同学出去聚会,也就最多要10块、20块。过年的压岁钱,我们也只给100块钱意思一下”。 【“我到底是哪儿的人?”】 虽然家境不算富裕,但老吕夫妻对吕曦的教育一点没含糊。老吕是初中学历,陈姐是小学学历,两人都希望吕曦能多读书。在八一中学工作的老吕,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将来,我孩子能在这个学校上学,然后考上北京的大学,我所有的愿望就都实现了”。 吕曦从万泉河小学毕业后,因职工子弟的身份及相关政策顺利进入八一中学初中部借读。初中毕业,不愿求人的老吕夫妻,让吕曦转入民办高中清华志清中学——一学年的学费近2万元。父母的付出,吕曦觉得只能用努力学习来回报,但当学习目标成为高考的时候,一直把自己当成北京人的吕曦,产生了身份认同障碍。 吕曦的童年记忆里,是颐和园的长廊、天文馆的穹顶,是糖葫芦、萨其马,而不是四川的大熊猫或者串串香。 在家里,方言只有在爷爷姥姥在场的时候才会出现,其余时间都用普通话交流。和所有十八九岁的北京孩子一样,吕曦也爱臭美,尽管极少购物,也爱去逛逛三里屯、王府井或者西单的商场。四川老家的亲戚来了,这个“小北京”会带着他们去看看什刹海、钟鼓楼,这些地方吕曦感觉“北京味儿最浓”。 家里饭菜的口味会偏辣一点,但并不是十足的川菜,因为父母也都离家超过20年。有时候,吕曦会跟小伙伴们一起出去打打牙祭,小伙伴们都是北京人,吕曦的口味也深受他们影响。“爆肚,我不太感兴趣。但是炒肝,我很爱吃,还有卤煮,别说我口味儿重啊”。 从记事开始,一直到高中,吕曦从没怀疑自己是北京人,尽管户口所在地不是北京,身份证的编号也不是110开头。但到了高中,当听说自己要回到原籍参加高考时,年纪轻轻的吕曦还是陷入一个自己无法解释的问题——我到底是哪儿的人? 【幸运跻身 121名异地高考生】 没有北京户口,意味着吕曦需要回四川参加高考。但即使回到原籍,也必须有当地学籍。从不肯求人的老吕也不得不开始四处托关系、找门路,想给吕曦在老家补上学籍。而吕曦自己则早就听说了回原籍高考的难度:“我在北京读了10多年书,再回去高考,肯定是没法适应的。那段时间,全家情绪都很低落,我爸觉得他这些年来北京打拼都白费了,还不如留在四川。如果我从小在四川上学,在四川高考,课程也能跟得上。” 幸运的是,转折在吕曦即将离开北京时到来。2012年,北京公布异地高考“改革”过渡方案。2013年9月,北京市教委公布异地高考实施办法。尽管只能参加高等职业学校招生考试,但新政让吕曦留在了父母身边。接下来的事情,顺利了很多,吕曦的好运也接踵而至。 北京市最终只有121名异地生符合异地高考全部条件,吕曦就是其中之一。今年3月,他参加了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的自主招生考试,4月8日被顺利录取。当吕曦拨通父母电话报喜的时候,夫妻俩的喜悦无以言表,老吕甚至怀疑消息的真实性。因自己简陋的手机没法拍照,吕曦借了同学的手机,拍了录取榜单的照片,发了彩信。看到带着儿子名字的照片,老吕双手捂脸,陈姐回忆:“高兴的,都不知道他是哭还是笑”。 那天,在北京开了个小餐馆的舅舅亲自下厨,给全家人做了一顿地道的川菜。席间,远在四川的亲戚和北京的亲朋一起,通过电话分享这个属于全家人的喜悦。从来没有出门旅游过的一家人,决定今年一起回四川过年。几个舅舅还当即决定集资,给吕曦置办人生第一台电脑——此前,他家里只有一台妈妈借来的旧台式电脑。 那一晚,对老吕一家来说意味着太多。吕曦至今都记得,辛苦操劳20多年的父亲端着酒杯看着自己的眼神。这个从没叫过苦、说过累的男人,眼里是湿润的。“我爸不爱说话,他什么也没说,我都懂了”,吕曦说,在那一刻感到自己长大了。 现在,经过学前培训、军训,在中秋节后,吕曦正式入学。而且,他已有了规划,读两年书学到专业本领,然后去参军,服役两年后可以根据学校的“专接本”政策,去本科学院北方工业大学继续深造。“到那时候,我就是一个真正的本科大学生了。”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招生办的刘祎老师告诉记者,作为学校新学年唯一一个“异地高考”学生,吕曦在学习和深造上与别的学生并没有什么区别。即便不走参军、专接本这条路,留给他的也是光明的前程,甚至比一些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还高。刘祎说,学校近年来的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9%,“很多技术类的班级,从一进学校就被北京燃气、供水等大集团预定了,属于订单培养,根本不用担心就业”。 最近,吕曦的发小还到学校来看望了他,“我这发小比我小一岁,户口在安徽,他说,明年也要跟我一样参加异地高考,到我们学校来”。(记者 孙毅 实习生 朱昱炫)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2人考上北大医学部弃读:感觉不是真正的北大
·浙江教育界专家解读新高考新在哪
·浙江高考方案:能选择是公平 会选择是水平
·浙江高考改革:高校应建专业预警及退出机制
·全国政协常委葛剑雄:别对高考改革寄过高期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