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4年是北京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启动元年,其中,语文学科的命题改革具有风向标的意义。今年语文高考试题不仅强调回归传统文化和母语特色,贴近生活实际,而且为考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原标题:高考改革:爱阅读的学生更能拿高分 “迷恋”语文,专注兴趣产生持久动力 “今年高考语文强调联系生活和实际应用,我给它点个赞。”在人大附中生活了六年的房正阳是一名理科生,今年高考语文成绩145分,排名全市第一。谈及对语文学科的感受,他坦言就是两个字——“好玩”。在他看来,语文不是一张试卷,甚至不仅是一门学科,更像一个老朋友,需要投入兴趣和热情。 高考第一志愿选择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岳昕是个对“时政记者”职业着迷的女孩,高考语文成绩拿到144分。她在中学阶段探讨过广泛的社会话题,包括政治民主、媒体意识、女权主义、京津冀一体化,拆迁等众多社会热点问题。在她的印象里,人大附中的老师,尤其是语文学科佟老师,一直强调做人要大气,要做一个大写的人。这种理念贯穿在她个人的阅读和写作过程中,帮助她对当今的时事和对生活进行关注和思考。 人大附中高三(6)班夏玥同学今年高考语文成绩为143分。她对语文的感情超出一般人的理解。“我觉得做语文试卷,或者平时学习语文,是需要有高度的,需要热爱它,尊重它。我觉得语文是一种信仰,你要百分之百地投入,百分之百地热爱。”凭借内心对语文的迷恋,作为语文课代表的她参加许多和语文相关的课外活动,包括话剧表演、诗歌朗诵等。 现代教育报记者发现,多才多艺、兴趣广泛往往是许多优秀学生共有的“标签”。在人大附中这些优秀生群体身上,你能读到一份对于兴趣特别的专注。让这些孩子“情有独钟”的可能是语文,可能是哲学,可能是历史,或者是别的。 人大附中文科(1)班赵东方同学今年高考总分689分,全市第三名,其中文综更是拿到了261的高分。在所有学科中,赵东方最痴迷的是历史学科。在她眼中,历史老师李晓风真正传授给学生的是对历史的探究精神,带领大家如同钻研学术一般去感悟这门学科。 平时教学中,李晓风老师给学生们讲授不少在大学里才接触到的历史概念和历史思维,这激发起赵东方对历史的浓厚兴趣。于是,一大堆大学历史系专业的教材,包括《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当代史》、《全球通史》、《世界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等早已被她熟读于心。 李老师不主张给学生布置任何作业,同学们都只有一本教材。与别人不同的是,赵东方是一个特会“读”书的人。她把书里与中学历史教材有关的部分全部摘录下来,并做成电子版,再加上老师发放的补充材料,整理成一本252页的电子版教辅书。“高三我看了10遍自己编的书,但不是完全为了考试。每次看到那些学术性的文字,我都很喜欢。虽然我不知道历史具体考了多少分,但一定不会差。”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农村孩子“登顶”北大之路:“沟壑”仍存
·高考改革:爱阅读的学生更能拿高分
·青岛黄海学院招生名额减少 1091名学生被爽约
·评论:引负面清单为“高招扶贫”政策打补丁
·素质教育过于单一:学生都想学金融 想赚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