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高考咨询 > 高考资讯 > 高考信息 > 正文
三代人的高考记忆:50、60后随大流改变命运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6-11 10:42
分享到:

[摘要]又是一年高考时,人们除了祝福考生创佳绩、吐槽各种“奇葩”考题外,回忆各自的高考经历是颇能引起共鸣的话题。不同年龄层的高考记忆见证了大时代下个人、社会乃至国家的沧桑变迁。

又是一年高考()时,人们除了祝福考生创佳绩、吐槽各种“奇葩”考题外,回忆各自的高考经历是颇能引起共鸣的话题。不同年龄层的高考记忆见证了大时代下个人、社会乃至国家的沧桑变迁。

三代人的高考记忆:50、60后随大流改变命运

“50后”、“60后”:“随大流”参加高考改变了命运

1958年出生的郭跃军拥有那个时代最“时髦”的名字,还是小学生时便遇上十年文革,学工、学农、拉练、挖地道的初中结束后来到陕北农村插队。

“‘跃’就是‘大跃进’的‘跃’,和我的名字一样,我们的命运是受时代影响最大的一代。原本可能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郭跃军在1977年的一天偶然在广播里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他便抱着“随大流”的心态跟着周围的同学、朋友一起捡起了荒废多年的功课。“那时候根本没有复习资料,教材都是互相借着看。白天干活回来,晚上点灯十几个人都趴在土炕边上复习。”他回忆说。

因家里兄弟姐妹多,为了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郭跃军后来在高考志愿中填了当时还是军校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招生办),毕业后在总参某研究所工作,现为某军工企业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1977年高考是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还记得当时我穿着父亲寄来他自己都不舍得穿的‘派克式’棉大衣走进的考场。”高考是一生中最为重要的转折点,“当时上大学的人是‘稀有物种’,家里有个大学生,啥都不用愁了。找工作、找对象时都是’香饽饽’。”他说。

而对于1960年出生的温亚萍来说,高考之路却颇为曲折。不满足1977年高考中考取中专的她,经过1978、1979年的两次复读后终于进入了心仪已久的吉林大学

“当时参加高考的学生里复读率很高,复读时很多亲戚都劝我读中专就可以了,何必非要读本科。”温亚萍回忆,好在母亲始终坚挺她,“母亲用攒的粮票换来的一点儿肉票,让我在高考前一个月每天都能喝到鸡汤。为此全家人的生活在考后拮据了很久。”

温亚萍告诉记者,她的60后“发小儿”大都没有机会上大学而被国营工厂招工,很多人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国企改革中“下岗分流”,生活不顺。高考的汗水却让温亚萍平稳度过了这些“风风雨雨”。

“70后”:思想禁锢和传统观念的解放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语言、行为和之前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为开放、包容。深受欧美、港台电影、电视剧和流行音乐影响的中学生,在心理、生理方面也更加成熟。

“浪漫”是1990年参加高考的“70后”张丹的“高考记忆”关键词。她拿出了珍藏二十余年的一本手写的错题整理练习册说:“高三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高压的备考、复习中度过的,很枯燥、无趣。但是我当年却收到过这样一件礼物——追求我的男同学自己整理手抄的一本错题集。要知道,那时候高中早恋一旦被家长、老师知道的后果很严重!”

张丹在高中文科班是“沈佳宜式”的女生:漂亮、聪明、性格开朗,自然成为男生仰慕的对象。“时不时也有男生送我张学友新歌专辑的磁带,还有更胆大的写小纸条表白。”

张丹说,后来,班里的一位长相清秀学习又好的男生悄悄塞了一个本子,“当时我没敢打开,回家发现是他自己帮我整理的错题集,还夹着小纸条勉励我高考加油。但之后没过多久,大家去了不同的大学,最后没有结果。不过这个本子我却一直珍藏,想起来还是觉得很感动。”

1990年参加高考的“70后”李笠告诉记者,当时无论是父母还是亲戚都认定只有参加高考上大学才能拥有“干部身份”进而改变命运。“因此,当时自己也认为高考不仅决定自己命运,甚至决定整个家族的兴衰。”

不过,随着上世纪90年代后大学毕业生不再包分配,对于自谋职业的他们而言,“干部身份”并没有多少实际价值。“相反,很多没有上大学的高中同学抓住计划经济改革的机遇‘下海’经商,他们当中很多人现在已经是身价不菲的企业家。高考不再是决定命运的唯一途径。”李笠说道。

“80后”、“90后”:留学生陪闺蜜参加“土高考”

1986年出生的许玥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取得了学士学位后,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念完了硕士。实际上,作为“海归”的她从来没有参加过高考。“2006年6月高考时,我和很多高考家长一起等待着考场内的高中同班闺蜜的‘凯旋’。”

早在2005年,许玥在外经商的父母就计划送她到国外上大学。“她的学习成绩参加国内高考只能去普通大学,因此决定申请直接出国读本科。”许玥的母亲对记者说,随后委托留学 () 服务公司帮助办理各种申请并辅导女儿参加外语水平考试,并于2006年高中毕业前夕取得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由于自己比高中的同学更早的“尘埃落定”,许玥便承担起服务同学的任务,比如帮住校的同学打开水、买早餐,或者帮同学整理错题、抄笔记。“自己念书的事这么早‘落停’了,同学们还在那么辛苦地复习,总觉得心里有点不安,所以要力所能及多帮大家做点事。”许玥向记者坦陈当年的心情。

正在准备留学申请的人大附中国际班学生、“90后”陈健坤对自己所在学校的同学进行了调查和统计:高达41%的同学在小学或者以前就做好了出国的打算,而其中绝大多数同学并不是遵循父母意志而是按着自己的意愿来,且很多人已经通过互联网信息甚至通过参加各种暑假夏令营活动以参观、访问的形式了解了国外的大学情况。

近年来,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呈现出低龄化趋势,越来越多和许玥一样经历的高中学生通过“洋高考”到国外著名大学读本科,甚至中学阶段就出国留学,对于越来越多中国中学生和中国家庭而言,高考不再是决定命运的“独木桥”。(记者吴昊 赵梦卓)

(新华网)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平行志愿该咋填 8成家长没搞懂  ·律师谈首位盲人高考交白卷:单招单考阻碍教育  ·七旬老太镜头记录高考十年变迁  ·广东省外高校公布招生计划 7名校增在粤招生数  ·三代人的高考记忆:50、60后随大流改变命运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