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夏的阳光映照在大门上,一对神情焦躁的母女走进了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根据预约电话的叙述,我知道这家的女儿小燕即将进入高考的冲刺阶段,但却碰到了令人头痛的问题。 绘图/夏曾珍 心理咨询师 楼明明 倾诉女主角一:小燕(化名),18岁,学生 倾诉女主角二:小燕妈妈,45岁,职员 初夏的阳光映照在大门上,一对神情焦躁的母女走进了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根据预约电话的叙述,我知道这家的女儿小燕即将进入高考()的冲刺阶段,但却碰到了令人头痛的问题。 才坐定下来,我就被小燕滔滔不绝的讲述所触动,不得不聚精会神地仔细聆听。 小燕— 我总会强迫自己想不该想的东西 我不知怎么的,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总会突然走神,想起另一件事,然后不去做就不舒服。比如正在吃饭的时候,突然想到某道题目,我一定要立刻去把题拿出来做一遍,否则就会饭也吃不下;又比如,已经上床了,突然想到闹钟是不是没设好,一定要起来看一下,其实明明心里知道自己设定过了,可还是不放心,非要一再起来确认才放心;再比如,在学校里手机没电了,我会不自觉地频繁查看,明知道数据线没带、得回家才能充电;再有就是,脑子总觉得很糊涂,大小事非得拿出本子记下来,总害怕自己会忘记,其实很多事情根本没必要记的。 类似这种现象,我读高一、高二时就有,读高三时加重了,觉得这样对自己挺影响的。比如考试时,卷子发下来后,我会不自觉地去思考拿到卷子后看到的那一道题,然后,如果去做那道题的话,我会记挂前面的题;可如果从头做起,又会不自觉地想这道题,结果两边都无法全神贯注地思考。当我突然看到的那道题很难的话,我的精力和情绪就会大受影响。 语文、英语、化学等我比较擅长的科目好一些,比较弱的数学就完全凭运气了,因此考试成绩常出现高低悬殊的情况,有时会得分非常低。实际上我自己知道,中等难度的题我是没问题的,许多考试中让我卡壳的题在平时我也能做出来,可到考试时一紧张,脑子就转不过来了。还有,考英语口语时,处在快速反应中我的脑子也会突然“僵”掉,明明会的句子却怎么都说不出来。 马上就要高考了,这样的情况真的让我很紧张,怕到时候考砸了。 平时,我和妈妈的交流比较多;和爸爸不大讲话。爸爸脾气比较利害,一般不说什么,发起火来会较大。爸爸和我想法不太一样,我关注的和他关注的不一样。我喜欢和同学交流,就是别的班的同学,我也会聊的。 小燕妈妈— 出国那几年,我无形中忽视了女儿 小燕小时候胆子小,与外界接触不太多,平时看到的就只是我与她爸爸。在她一岁多的时候,我们一家到国外生活了四五年,当中转了几个国家。我原来有不错的工作,到了国外就做起了全职太太。因为环境陌生,而且突然从职场回归家庭,我感觉挺有压力的,唯一倾诉对象只有她爸爸。可他一个人养家,平时工作很忙,而且一旦专注于工作就有点心无旁骛。所以,当时家庭面临的冲击是蛮大的,夫妻间相互抱怨和发脾气也难免。 我想,在那种不够愉快的家庭氛围中,我大概无形中忽视了小燕。不过,我有时也会招呼邻里的孩子,让小燕和他们一起玩。总的说来,小燕从小的性格是比较内向的。 可能受她爸爸的影响,或者根本就是遗传,父女俩都是对自己要求很高的人,一件事情认为重要,就一定要去完成它,过程中会很投入,顾不上其他;而且喜欢追求完美。以前我觉得小燕的这个性格挺好,她也确实没在读书上让我们多操心,可没想到临到要高考了,却出了问题。 从国外回来后,小燕在外婆家呆过四五年。外婆蛮严厉的,比如洗手水没擦干,水掉地上了,她都会批评。我知道我母亲确实管得蛮严的,在我小时候就对我要求很高,所以,后来我自己做了母亲,就不愿这么严厉地管束女儿。 小燕小学时有段时间心脏不好,心电图查不出原因。吊盐水会害怕,看到很凶的护士也害怕,有时害怕得想吐。还经常喉咙发炎,要去看病。另外,骨折过一次。 读初中时,小燕曾看过一个纪录片,也算不上吓人,讲的是考古掘墓的内容,其实没有令人害怕的画面。看完后她说:“我会反复想,但片子里真没什么可害怕的画面,里面也没有什么东西的,就是感觉模模糊糊的。我当时特别害怕。以后,不断有这样的感觉出现,模模糊糊的,看不清什么的。” 在讲述中,妈妈和小燕交叉回忆过去的事情,讲得快了,小燕冒出一句:“反正未知的,我都特别害怕! ” [解码] 从小到大,一直在面对未知的恐慌 小燕母女的叙说,让我们看到了小燕目前的痛苦:眼看要高考了,竟会有这样“可怕”的“强迫”(这是小燕自己下的定义,咨询师不赞成这样“贴标签”)来干扰自己的学习。要解开小燕的心头之锁—“僵化”的思维和对“未知”的恐慌,还要从“恐慌”的积累开始。 一岁半就离开熟悉的环境到处迁徙,本来就是一种冒险。对一个稚嫩的生命而言,生存环境的极大改变导致了她对家的安全感也降低了。可此时最该呵护她的妈妈,自己也出了状况。妈妈内在积郁的烦恼、夫妻偶尔爆发的争吵,都被小燕一一看到、感受到。 因此,在小燕儿时,生活环境一直是极不安全的,她弱小心灵承受了太多东西,所以 “她从小胆小”。胆小,意味着她有害怕的东西存在。 “胆小”的小燕在“感知—动作”阶段(皮亚杰的理论,指0-2岁)积蓄的就是这种躲避“不安全”的感知能力,之后,又不断有新的“令她害怕的事件”出现。 刚刚适应了国外的环境,小燕又回国读书了,养育人也从妈妈变成了外婆。外婆管教是严厉的,而妈妈自述是“不管”的养育方式。两种模式的交换,一定让小燕一下子很难适应。于是,她“心脏不好”了,但“心电图却查不出原因”。我们可以推测,这恐怕是心理原因造成的—长期对不安全环境的心理应激,会损害健康。她以“病”的方式企图躲避,但躲避之中又出现了新的刺激,比如很疼的打针等。她躲避、再躲避,最后神经高度紧张到“呕吐”的地步。这些是不是就是她说的“未知”? 小燕的生命能量在这种一次一次同“未知”的抗衡中严重损失。更可怕的是,一次次“未知”,就是一次次强化,她的条件反射系统就这样被驯化了,使得她对现实的敏感程度远远超过其他个体,成了一个对环境、事件充满敏感应激的个体,长期应激,焦虑泛化。即使看到一部自己明知道没什么害怕的片子,也会弄得她神情恍惚,不断去回想那些别人早已忘了或离开的东西。 对于脆弱的人,压力会显出更大的威力。高考对任何学生而言,本来就是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情,更别说对小燕这么敏感的孩子了。随着高考的临近,小燕的焦虑越来越重,她的应激达到了自我不能平衡的状态,体能消耗几近极限。为什么在数学上尤其严重呢?因为从小在国外生活,小燕对于中文、英语都比较拿手,可数学是陌生的,也是她不擅长的。所以她会紧张、害怕,从而产生强烈的应激表现,诸如强迫、遗忘等。即使坐在咨询室里,她的呼吸都是浅、短、急促的,生命的表征显示出严重的焦虑。 我注意到,咨询过程中,小燕妈妈没有关注过女儿的状态。我试图让妈妈去和小燕做些肢体的接触和亲近时,小燕是极度抗拒的。真实的母女关系,在咨询室中有短暂的暴露。 [支招] 尝试把考试当作一次自我挑战 因为高考的临近和咨询的主述目标,我们只能先将症状和原因的进一步分析留待以后的咨询,而作一些近期可行的调整预案。 1、舒缓小燕的焦虑情绪,让她放弃一些自我的“标签”,接受目前还会不断出现的“恐慌”。在“恐慌”来时,可用两种方法,一是作时间上的停留,感知一下自己在想什么;二是做必要的记录,并给情绪打分,让可能的意识逐渐代替情绪化的“突袭”。 2、做放松训练,注意自己的呼吸状态,学习和自己的身体感觉做链接,以期缓解恐惧、焦虑等情绪。 3、对“数学”作出攻坚方案,并欢迎爸爸的参与,发挥爸爸的长项,作出带教的指引。 4、帮助睡眠的环节上,妈妈参与陪伴和安抚;平时生活中,妈妈提高对女儿的关注,去除一些理性化的指导,增加一些柔性的生活关爱、躯体关注。 5、父母与小燕一起,降低对高考的期望值,把目标由客观的几分、什么学校,转为主观的:“这次我能发挥几成自己的水平”,把考试当作一次自我挑战,而不是与未知的他人竞争。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山东明年年高考加分项瘦身 取消奥赛保送
·今年河南省高考招生有变化 加分项目改变明显
·“高考离婚潮”需要理性降温(图)
·高考只剩三周,我的“强迫”越来越重
·2014年陕西高考外语口试报名时间为6月9-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