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高考咨询 > 高考资讯 > 高考信息 > 正文
两种高考模式并非属于附属关系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3-24 14:13
分享到:

[摘要]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

两类人才,一是技术技能人才,一是学术型人才;两种模式,就是把这两种人才的高考()分开。这被认为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有关教育改革内容的落实。

教育部()负责人还说,一个人在高中阶段,16岁就可以选择未来发展的模式。当然不管你选择的是什么模式,都可以实现你的人生目标。这是值得期待的愿景。

高考是针对国民教育的考试选拔制度,考试是基本形式,怎么考,考什么,事关公平,影响重大。高考实行两种模式,不能被简单理解为对分类招生、分类办学作出调整,这是牵涉高考制度公平性的重要变革,和人的发展高度相关。这两种模式中,普通高等教育的变化不大,变化大的是高职教育,但一直以来,这种教育面临很多问题。

在《高等教育法》和有关文件精神里,高职教育、高职院校都有突出的位置。所谓高职教育,其一它是高等教育,其二它是职业技术教育,其三它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也就是说,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都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它们的区别是培养目标的不同,在国家法律和国家教育体系中,本身并没有地位高下之别。

现实是,高职教育虽已占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高职教育跟普高教育没法比,后者无论在资源投入、师资力量、社会地位、毕业生去向上都优于前者。

一方面,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在不少人眼里,高职院校被视为接受“差生”的渠道,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被当成“学习困难户”。“上得了大学,谁还读高职”,更是普遍的社会心理。

另一方面,高职毕业的学生,往往在一开始就低人一等。对社会分工来说,大型的、规范的、薪酬待遇较好的单位,学历是“一票否决”的硬件,高职毕业的学生,哪怕心有凌云志,范围大体上算是划定了,要改变它,并不容易。择业在双向选择,就业已经高度市场化,社会也是有理性的,这种局面不是谁违法犯罪造成的,歧视、偏见也不能解释一切,但这形成了一种并不正常的社会格局。

每个国家都渴望有更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优质人才,各个行业、各个组织对招用什么样的人也会有自己的判断,谁不想天下英才入吾毂中?但高等教育不是哪一个私人的事,其本质是国家对国民教育的责任。

这种国家责任意味着,它承认差别,不是所有人都能上北大、清华。国家责任也意味着提供机会,如果能上北大、清华,大门是打开的,个人要去证明自己的能力;如果上不了,还有其他大学可上;如果其他大学也上不了,还有高职教育;高职教育上不了,也不会被排斥在教育之外。

这样的责任还意味着,每一所大学、每一种教育都不是其他大学、其他教育渠道的附属。它们都是国民获得发展的渠道,过上有尊严生活的机会,是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的途径。

中国的考试招生改革是重要的公共政策,也是重大的民生工程。以前,人们把高考叫做“独木桥”。在社会充分流动、人才出彩需要更多机会的时代,高考已是“立交桥”,国民的发展、人才的培育输送、公平的积累增进,在此交汇。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重庆九类考生可申报高考加分照顾  ·高考模式一分为二:深层变革还需细节求解  ·聚焦:中国将推两类高考 探索:高考去哪儿?  ·山东大学自招700余人过线 40多人获免面试资格  ·评论:高考“换汤”请先倒掉药渣子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