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千呼万唤的高考改革,终于在首都北京开启了它的破冰之举,这让大多数对社会“过分注重英语成绩”现实痛心疾首的国人无疑是一个特好消息。 北京市中高考()改革方案从昨天起至10月28日公开征求意见。从2016年开始,高考语文(文理同卷)分值由150分增为180分,文、理科综合分值由300分增至320分。英语考试将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满分为100分,降低50分。中考语文卷总分值由120分增至150分,英语卷总分值由120分减至100分,其中听力50分。中考时长将缩短为两天。(10月22日《北京晨报》)一石激起千层浪,近些年被人诟病的英语教育,不知能否因此而脱离病态的狂热。 赞成 高考选才的理性回归 千呼万唤的高考改革,终于在首都北京开启了它的破冰之举,这让大多数对社会“过分注重英语成绩”现实痛心疾首的国人无疑是一个特好消息。 多年来,中国人过分注重英语已经到了不可复加的地步:我国不仅考高中、大学、研究生英语成了非得跨过的门槛,就连领导升迁、各行各业的晋职……无一不是英语当先,英语早已成为了一门定式的必考科目,拥有了至高无上的神圣与威严。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一生完全用中文写作的作家评职称也要考英语——年初就有媒体报道元旦刚过,著述等身的作家铁流就放下手头的创作,天天趴在电脑前备战职称考试。12年来,铁流屡战屡败。英语就像一道高不可逾的门槛,无情地把他挡在副高职称门外。这种舍本逐末、过分重视英语的现象该会造成多大的浪费?还好,评诺贝尔文学奖不需要考英语,否则只有小学文凭的莫言只能望奖兴叹了。 同时,国人对母语的学习却极端不重视,这从如今城市人请家教,从未见有人请语文教师就可见一斑,而平时,作为一个中国人写汉字不是写错就是写别字——这从中央电视台“听写汉字”的节目,那些场外成年人的默写正确率极低就能折射出这个问题。 下调英语分值作为发轫之笔,必将给高考带来良性导向作用,激发国人学习母语的热情,那些不善于学习外语,却在数理方面的偏才、奇才、怪才们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于地处偏僻乡村,英语成绩差的乡村学生带来了更多希望的曙光……总之,高考、中考下调英语分值不仅是对国家考试制度一次大的改革,更是对选拔人才考试一次理性回归,确实令人鼓舞。庾春云 反对 英汉不是非此即彼关系 北京高考英语降分,叫好者众。但英语降分究竟好在哪儿?似乎很多人都没有想过。 英语降分能够让学生减负吗?恐怕不能。学生的负担重,是因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评价方式单一以及人才的出路太少,而不是因为高考科目和分值的设置不合理。比如文理分科,一开始就有着减负的初衷,但事实证明,减掉几科除了造成学生学习结构不完整,并没有让学生减负。余出来的时间,迅速被其他科目填补,学生的课程表还是那么满。 那么,英语降分会不会像有些人希望的那样,能够收到让学生学好汉语的效果?从高考做为指挥棒的现实来看,哪科分数占得更多,学生在这一科目上花费的时间也就越多。如果高考语文分数高于英语,对于汉语的学习当然有一定的作用。不过从本质上讲,学生的汉语水平不高,是因为现行的语文教学出现了问题,而不仅仅是因为受到了英语的冲击。不客气地说,学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连像样的文章都写不出来,如果不因为我们从小就说汉语,从根本上讲我们在学校学的也是“哑巴汉语”。 其实英语和汉语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很多精通多门语言的大学问家证明,学习外语不但不会影响母语,而且还会相得益彰。提高汉语的分数,并不能和学好汉语画上等号。降低英语的分数、提高语文的分数对于学习汉语也许有一点作用,但并非治本之策。重视汉语,不仅应该体现在考试分数的多少上,更应体现在平时的应用上,体现在自豪感自信心的培养上。如果自己母语的学习还得靠考试来维系,这是汉语的悲哀,更是教育的歧路。 显然,对于人们普遍关心的“减负”和振兴汉语的问题,“英语降分”无能为力。现在需要改革的是高考制度,而不是高考科目或科目所占的分数。只要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机制不改,在高考科目上的缝缝补补就只能是看起来很美。刘昌海 评判 向以实际能力选人过渡 由高考这个风向标是否可以判断出,英语在我国的各类资格考核中的权威地位开始松动了? 一直以来,在我们日常所需要的各类资格中,英语是最权重的一项。与很多专业类考试还有比较“活”的标准不同,英语是个很硬的指标,差一分也不行。所以一个英语考试,往往卡住了很多人上升的通道。 英语考试一刀切曾经造成了一些无奈的现象。有一位在重点大学教书法的大师,曾经叹息,现在招学生,字写得怎么样不重要,英语是一定要及格的。他教的研究生,书法和外语这两样,都是需要常年刻苦学习的。虽然书法更难一些,但是外语也绝不容易,所以两样兼修的高级人才就更加难得。因为书法水平没有统一考试,最后往往是降低书法去就合外语。那这样只学习两三年的研究生,能在书法上有多少高度,就可想而知了。 英语考核是从恢复高考以后开始的,尤其是改革开放,中国的外语人才太缺乏了,所以各行各业都在努力抓外语,可以说在当时的情况下,强制性的外语督促对于中国整体外语尤其是英语的普及率有很大的促进。但是在英语人才已经基本满足需要而且由于中国地位上升而带来的中文热风行世界的今天,再过度强制外语已经没有必要。 对于非母语的我们来说,英语主要是一个工具,用得着,它就是必备的,用不着,其实关系也不大。以我本人的经验,年轻时候,外语采访也溜着呢。后来多年不从事相关工作,自然也就慢慢放下了。这个跟士兵打枪,运动员踢球是差不多的,不能以这个单一指标来衡量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和职业能力。但是我们由于各项制度建设的尚待完善,在很多事情上都采用一刀切,有时候也不得不采用一刀切,而英语考试作为用来切的“刀”,还是很好用的,简单明确,对错好把握,于是就成了很多考核部门的厚爱。 但是从选人用人的实效来说,取得资格是一回事,人的能力和职业精神是另一回事。随着我们社会的发展和职业制度的不断完善,应该逐步从简单地以考试定人才到以实际能力选人用人过渡,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整个社会的人力动能。郁晓东 全国都该学学北京 高考,被誉为是当下最公平的制度选拔。虽然“低就业率”和“读书无用论”在这几年时间里屡屡站出来混淆视听,但对于绝大部分家庭的子女而言,高考仍然是最为公平、最为重要的人生关口。 当江苏对于高考的改革还停留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时,北京教委的明确表态让众多国人看到了未来几年我国高考制度中英语改革的大方向——英语,一定要被剔除“三大主科”的行列。语文,作为中国人最需要掌握的一门基础学科,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180分。应该说,首都北京的这些做法,为全国各地教育厅(局)的改革提供了镜鉴。 英语教育,在我国向来被认为是“最浪费时间的学习”。一者,从幼儿园开始,到博士生的考取,再到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的职称晋升,英语都能算得上是一块“敲门砖”。然而,能够有机会将英语“学以致用”的人,只是少数中的少数。二者,英语学习排挤了国人对于其他学科包括主修专业的学习,哪怕是高校之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恐怕都不如学习英语的时间多。全国人民“一刀切”学英语的局面,必须要得到改革。 北京市对于英语的改革,给了“英语当道”一个有力的回击。民意也能代表一切。对于这样的改革路向,超过74%的人支持英语高考改革。各地高考改革,都应该以此民意为向导,来展开改革。“英语不再是主科”,也应该成为全国各地高考改革的主要方向。即便不能像江苏传言的那样将英语排除到高考总分之外,像北京这样将英语划定到100分的做法也意味着英语已经不再是主科。我们可以这样进行计算,如果我们将“文理综合的320分”分成三块,高考中的每一个副科内容,恐怕都会多于英语。王传涛 ■三言两语 ●敢为天下先。 ——鲁乐 ●一辈子出不了国,为什么要学英语? ——索语时 ●英语增至180分还差不多,简直要气疯。数学降为100分才正确。 ——桐言宇 ●为什么要强制学英语,现在工作有多少人要用到英语的?而现在写不出一篇通顺文章的又有多少?自己母语都没学好还学别人的母语,英语完全可以作为选修课。 ——马浩佳 ●虽然现在英语很重要,但它毕竟是一门语言,把它作为对中国学生的考核确实没有那么重要。语言这个东西是需要环境影响的。 ——田天 ●我们汉字博大精深能学好已属不易,让老外学我们汉字吧,能被“方便”、“意思”弄晕倒的不是少数人。——于沙沙 ●早上我们办公室老师进行了一番深入探讨。结论如下:英语,学得好的都跑了,学得不好的摧残祖国花朵,还浪费时间。所以这个决定是无比英明的。威武。 ——丘秋云 ●此项改革,多人欢呼,但是这样真能提高母语文化吗?学海无涯,知识无限,合理学习英语,认真对待母语。——王宁 ●对于英语专业的同学来说应该是好事,英语不再是一种基础技能,而变成了专业技能。更专业意味着更稀缺更有市场。 ——赵一改 (北京晨报)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体育特长生成低分上大学捷径 入学后不进体育系
·中央民大附中校长:高考英语分降到100等于没考
·英语热能消停吗?评论:向以实际能力选人过渡
·北京高考改革受关注:超七成网民支持英语降分
·清华招办主任于涵:高考改革给考生更多选择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