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高考咨询 > 高考资讯 > 高考信息 > 正文
“洋高考”:另一种“过河”方式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7-07 09:24
分享到:

“洋高考”:另一种“过河”方式

绘图:陈健珊

“洋高考”:另一种“过河”方式

当游学团也不算稀奇时,市场已经细分到可以提供美国大学的官方暑期课程,提前拿学分。谢苗枫

  在国内高校开始录取时,有这样一群学生,他们不关心高考(),不关心放榜,甚至不关心普通高中课程。

  他们是踌躇满志的少年精英,目标精准地瞄着以“常青藤”为代表的美式教育。当然,他们也是幸运儿,有本钱抛离传统应试教育的流水线,做他们自己。

  十年来,当出国留学 () 不再是稀奇事时,这些孩子更多的是贴着“完人教育”的标签,也意味着在这新一轮出国潮中,无论能力还是观念,他们都必须适应一个新体系,才能攀上那株“常青藤”。

  异路

  与十年前不一样,相比起那个时候在年级里不一定能考上本科而选择到境外高校念书的“极少数派”,近六七年开始,越来越多高中尖子生开始选择出国

  中国时间6月30日,中国大陆组织2013年第18次托福考试。尽管今年ETS(美国教育考试中心)一共在中国大陆投放出38场托福考试,但由于这是“中场检测”,所以每年这一时段的报考人数特别集中。

  王雨琳也选择了在这天进行第一次“练兵”。

  王雨琳是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AP课程(以下简称“华附国际部AP课程”)的高一学生。虽然第一次与托福短兵相接,但她前一天晚上睡得很好,“不紧张,因为可以考很多次,不像高考那样一下子有就有,没就没”。

  一天下来,深深浅浅的题目没有把这位考场“初哥”吓倒,无论口语还是“考经”里最难的作文,王雨琳都发挥得很顺畅,她的终极目标是110分以上(注:托福满分是120分)。“这是申请大学必要指标,这次与目标有多大距离,还得等成绩出来了才知道。”

  像王雨琳这样年轻的面孔出现在托福考场上,对很多“老手”来说已经不稀奇。

  以华附国际部AP课程为例,该课程高二、高三班基本全部考过托福,而高一105名学生中80%已经“练兵”。该课程应届毕业生托福平均分为100分,最高分119分;SAT(学术能力测试之推理测验,美国各大学申请入学的重要参考条件之一)平均分达到2000分(满分2400分)。

  王雨琳也是其中之一。以优异的小学毕业成绩进入省里数一数二的名校后,王雨琳依旧是重点班中的佼佼者。如果愿意,她完全可以获得保送生资格升读本校高中,像学长们那样,为成为广东省高考高分考生而继续不懈努力。

  但她不仅婉拒了学校的保送,而且也没有打算考华附本部高中,而是选择了有点“离经叛道”的华附国际部AP课程美国大学先修课程,由美国大学理事会主持,ETS组织出题和考试,是进入美国名校的有力保障。

  这一选择,意味着王雨琳放弃国内高考,甚至不学普通高中的课程,脱离国家主流的教育体系。

  初时,王雨琳的父母并不理解,不清楚做惯尖子生的女儿为什么会舍弃那些可能继续发生的“光环”。“我是真的疲惫了。”王雨琳说,“这里每天要面对许多作业,重复的练习,没有乐趣可言,我想换个环境,尝试一下国外的学习。”

  王雨琳的变化是受时代影响的。这一点在长期浸淫普通高中教学一线的严钦熙眼里毫无疑问。

  严钦熙目前担任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与华附AP课程相比,中大附中是一所民办普通中学,所有在校学生必须按照国家教育大纲进行学习。即便如此,也不断有高中生考到国外高校,“一年比一年多,好学生的比例也越来越多”。

  以今年为例,该校应届毕业生参加高考有136人,与这一届入学时160人相比,少了28人。“除了个别外来人员子女要回户籍所在地考试外,其他就是申请到国外念书的。”严钦熙说,最近几年,每年都有20多人在学校开具出国证明、高中成绩单等,去的地方主要是美国,少数人去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

  严钦熙认为,越来越多的好学生到境外高校念书已经可以用上“趋势”这个词,尽管他不赞同中学、特别是公办学校鼓励这些孩子在高中就走出国门,但他也认同,孩子或者家长选择到哪里读高校,其实是用脚投票,“每个学生有各自特点,他们在有所了解后寻找适合自己的路是值得肯定的。”

  梦想

  这群少年精英中,人人都有一个“常青藤”梦想,虽然明确知道过程有多么艰难,对手有多么高强,竞争有多么残酷,但他们从来没有放弃

  “出去过才发现世界很不同。”以交换生身份在美国俄亥俄州读了一年高二后,龙子瞻就决定在美国申请读高三,“不复杂,换一种签证而已,但是与美国的大学会更近。”

  与王雨琳一样,龙子瞻也是顶着光环长大,在初中时进入了同一所名校,不同的是,他拿着AP课程入场券却最终选择升读本校高中,主要是“不舍得初中的一大班同学,而且当时没有非得出国读书的决心”。

  改变龙子瞻的是初中毕业后的美国游学。

  那次游学为时一个月,从美西走到美东,除了玩乐外,这群经过选拔的优秀准高中生参观了六所全美排名前50的高校,宾夕法尼亚大学是行程的第三站。

  古老的校园建筑、宏大的图书馆,还有那些极富戏剧性的大学“野史”,宾大一下子就把龙子瞻迷住了,“好有发狠博一下考进去的冲动”。

  龙子瞻从小就想去香港的大学读书,直到见到宾大时,他才下定了去美国、去宾大的决心。

  有了这个梦想后,龙子瞻开始不敢在平时考试中大意,“要考美国大学,这些都是GPA(平均绩点)”。没想到,机会却更早降临。从2006年4月开始在中国引入美国公立高中交换生项目的ISE基金会去年在广东选了12名学生,龙子瞻是其中之一。

  不需要死记硬背,数理逻辑简单,这让龙子瞻感觉自己更适应美国教育。于是,交换生项目即将结束时,他向5所私立高中递交了升读高三的留学申请,有3家给他offer。最后,他选择了纽约州一所知名私立高中。

  “两年的纯美国生活会让我更好地了解这个社会,申请大学的时候文章可以写得更具体,更有感可发。”龙子瞻依旧心心念念宾大沃顿商学院,但又觉得遥不可及,“虽然没有对中国学生有限制,但能进入这些常青藤学校的中国学生少之又少,都极其优秀。”

  去年与龙子瞻一起交换到美国的另外11名学生,还有2名与他一样留在美国读高三,其他9人全部回到国内,但却没有在学校上课了。

  所谓“没有回学校上课”,就是把学籍挂在原校,而到校外的“出国培训机构”上课,学习包括托福、SAT、个人陈述写作、申请学校准备资料等等攀上“常青藤”的必备要素。

  这已经是圈子里众所周知的“考经”。

  “我们学校一个年级20个班,但会把不准备参加高考的同学暗地里叫‘21班’。”龙子瞻笑着说,他们就是自习,然后“刷分”,每个人都起码考三四次托福,两三次SAT,不考到高分就不罢休,而且绝大部分会到校外参加强化式训练。

  “每个人寄出的资料都会有哈佛、耶鲁等‘极牛校’,为了让自己不后悔。”已经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大一的广东男孩陈磊告诉记者,当初他的SAT考了2160分,都不好意思跟别人说,因为他所面对的中国学生竞争者,有的是满分。

  陈磊从小喜欢戏剧,他最终从4所大学中选择哥伦比亚大学的原因之一,就是学校在纽约,他可以去百老汇零距离接触自己的梦想,哪怕“这里全美学习压力排名第一”。

  相比起来,黄虹就比陈磊更关注社会现实。现在华附AP课程读高一的她希望将来可以学统计,做一名精算师或者审计师。

  与黄虹类似,小学五年级就到过耶鲁大学参加夏令营的林霖,从那时起就暗下决心:读耶鲁。林霖不到13岁就在星海音乐厅开钢琴独奏会,画技也精湛,但数理化不大好,他认为自己在国内难以找到喜欢的学校。恰好,他喜欢的建筑设计和电影编导都是耶鲁的王牌专业,“虽然太难了,但一定要试一试”。

  非应试

  书面成绩只是美国高校尤其是常青藤联盟学校录取学生的一个参考量,每个要出国升读本科的孩子备战学到的第一条“信条”就是:你不能是个书呆子

  根据2012年美国《门户开放报告》,2012年在美读本科的新注册留学生为90903人,增长7.52%,比在读研究生新注册留学生的增长率还要高。

  在国内,尖子生希望到美国读本科的人数翻番。在广东省内,近三年的数据显示:华附高中本部(即非国际部)每届约500名学生,出国留学的均在30人以上;广东实验中学高中三年中出国留学的约占1/5;广雅中学平均每届有50—60名学生不参加国内高考;在深圳,三年前有3200多人考入深圳中学、深圳实验学校、深圳外国语学校、深圳高级中学等四大名牌高中,但今年只有2600多人参加高考,不报名参考者几乎全选出国,其中多数报读美国高校。

  林霖坚持是“因为自己不擅长太大压力的学习,总喜欢问一些奇怪的问题”,所以选择逃离高考。“我不属于老师眼中的好学生,选择美国,是对那里教育的一种基本信任。”因为音乐、美术、体育表现突出,被破格录入华附AP课程的林霖第一次意识到什么是“自主学习”,“这里大多课程需要思维发散,高一就要基本学完普通高中三年的数理化,压力一点不小,胜在题目有趣。”尽管周五晚上得补习物理,周日早上补习化学,周日晚上补习数学,但他认为在这里刻苦是“为了自尊”,“面对有意思的学习还学不好,那只能怨自己”。

  就连在传统教育中素来成绩优秀的王雨琳也被第一个AP暑假作业吓了一跳:读3本经济学书籍、3本历史书。“不仅都是全英的,有2本还在700页以上。”王雨琳吐了吐舌头,“每章读完还得用英文写读书笔记。”

  据了解,要在华附AP课程取得较高GPA,平均每周花在学习的时间不少于70个小时;在普通高中备战出国的孩子,每天除了应付普通学业外,还得多花起码3个小时去读英语,接触美国人文。

  “招生的人会看高中成绩和SAT、托福,最终是否录取还要参考社会活动,以及个人对自我和学校的认识。”这是每个要出国升读本科的孩子备战学到的第一条“信条”:你不能是个书呆子。

  华附国际部AP课程负责人告诉记者,申请美国高校必要的一环就是写文章,其中有一篇是你申请的所有学校都能看到的,题目是介绍你自己(Personal Statement)。除此之外,不少学校还会让你介绍一个自己喜欢并参与过的社会活动,以及你为什么选择这所学校、选择这个专业之类的话题。

  因此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也成为“备战”的重要一项,无法作假。

  记者走访了几所名校,如华附、省实等,他们的社团和兴趣小组甚至比大学社团更为丰富,多达三四十个。

  “虽然很累,但累得很有成就感。”王雨琳是“GIVER志愿者”高一小组长,大多数周末都在广州市内的一些医院里转,“联系医院,让我们的同学为一些来就诊的病患做志愿服务指引”。林霖就跑去流浪猫狗收容所做义工,“谈不上成就感,就是觉得自己存在好像有价值”。

  与国际班有组织的不一样,更多像龙子瞻这样的学生就必须自己出外寻找“活动”。龙子瞻回到广州后选择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做英语助教,每周两节课,“有时还会给他们弹弹吉他,教他们唱英文儿歌”。

  闲的时候可以参加各种活动,忙的时候最高纪录两天赶三篇论文,平时就攻托福、SAT,对于目前的状态,龙子瞻很满意,只是对不参加高考有点遗憾,“那种命悬一线的感觉不知道有多激烈……”

  现实

  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去国外读大学,社会活动、个人介绍中的水分也越来越多,钱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即便这些都准备就绪,他们仍有可能被所申请的学校拒绝

  针无两头利。

  由于越来越多学生选择到国外读大学,除了一些中学实行国际化办学、中外合作办学、精英留学互派交换外,各种培训机构也应运而生。

  据了解,申请美国大学需要五大硬件资格:一是托福、SAT成绩;二是高中阶段各学期成绩;三是社会活动记录;四是学生个人介绍;五是推荐信。

  “虽然不用挤独木桥,但在两年多一点的时间完成这五项目标,压力决不比高考小。”陈磊在被哥大录取后仍然参加了高考,“和同学们一起备考的感觉其实很好,一群人目标一致且仅有一个,就是不能在这场考试中落败;但备战出国,就像渔夫捕鱼,要申请十多所学校,不同学校准备不同材料,也是相当艰辛。”

  记者观察,随着越来越多少年英才加入到这个行列,五个硬件的门槛也越推越高。五六年前申请学校只需要托福成绩,但近年考上110分的学生比比皆是,美国高校又要求提供SAT成绩,结果考满分的也大有人在,有条件的“国际班”就开设了AP课程,为申请增加筹码。

  此外,申请人一多,就连社会活动也出现“一窝蜂”的现象。“有的孤儿院、老人院呼啦啦地来一群学生,呆一天就走了。”广州启智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一名队员说,这些准备出国的孩子参与许多志愿活动,但就像走过场。

  志愿活动多了后,学生们也得挖空心思推陈出新,比如原本只是学生活动参与者,但在材料上就呈现“核心组织者”;模拟联合国活动不再稀奇时,就开始参加含金量高的国际性辩论赛等。“偏离了原本美国高校希望录取那些能在社会上实实在在付出多年而累积对社会有一定认识的学生的本意。”华师附中教导处有关负责人感叹。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个人介绍中。“女生基本都会弹钢琴,男生会打篮球,完全罗列,毫无新意。”国内某知名培训机构总监陈小姐说,很多孩子不明白美国大学究竟是“什么口味”。

  除了五大项,钱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据了解,如果在美国读高中,由于美国公立高中不接收长期留学生,这些孩子就不得不读私立高中,每年大约需花20万—30万元人民币。即使不在美国读高中,单是参加托福(1500元人民币)、SAT(81美元)这两门考试都花费不菲。

  而在两门考试背后的是强化辅导班。以新东方为例,中学生参加托福辅导,少则两三万元,多则十几万元。“所以我们索性自己给学生培训。”华附国际部AP课程有关负责人介绍,该课程每周都会有2—3节主要针对托福、SAT的综合英语课,指导学生如何在这两门考试中发挥出色。

  “所有东西都拿到手了,最头痛的才开始。”陈磊说,组织材料、申请学校是关键中的关键。

  据介绍,美国大学的申请费是每所50—100美元,一个学生大约得申请10—15所,这就要花上1000多美元。即使是正规的留学中介顾问也会收取名校选校费,全美50名以内的院校收5万—8万元不等。“如果是常青藤,大约要花10万元左右。”龙子瞻说,这当中会包括外籍顾问指导文书修改、模拟面试指导等。

  “我们不希望把‘国际班’办成‘洋高考’的应试教育。”华附国际部AP课程有关负责人说,美国升学体系的好处在于其是多元评价,但不少家长仍然以成绩为目标,却没有发现即使SAT考2400分也有被常青藤拒绝的案例,“所以选择这条路的孩子必须要有自己的想法,自己乐意去学,愿意为之付出努力和坚持,才是值得期许的。”记者 谢苗枫 实习生 祝星月

  (文中所涉未成年人均为化名)

  (南方日报 文中所涉未成年人均为化名)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洋高考”:另一种“过河”方式  ·高考后他们很纠结 孩子去省外父母难割舍  ·广东高招录取将开始 为防骚扰考生家庭电话将屏  ·为选中意专业 武汉大学毕业生回炉复读再战高考  ·越南学生:高考是通往美好未来的一扇门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