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振国。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王辉实习生 姚贤康 汤贞敏。 广东学生今年碰上好几件大事:呼吁多年的异地高考()政策,终于“开闸”了;广东高考考生数达到73万,成为全国高考第一大省;广东提出新的目标,到2018年全省总体上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近日,首届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在广州高规格举行,国内知名的教育专家学者云集羊城,为区域教育现代化及南方教育高地建设把脉建言。期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袁振国和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院长汤贞敏接受本报独家专访。 一个是国家最高教育智库,一个是我省最高教育智囊机构,南北两位院长同本报记者进行了一场深度的对话,话题既有抽象的教育现代化,也有具象的异地高考政策,还有事关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高考改革,等等。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雷雨 通讯员 粤教研 策划/统筹:戎明昌 让随迁子女接受到现代化的教育,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应有之举,但必须解决好体制机制问题,不是光给广东增加高考招生计划那么简单。因为它涉及到整个教育体系、教育链条的问题,涉及到各级各类教育资源配置能力的问题,涉及到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其他公共服务能否配套进行的问题 汤贞敏 我们搞中外合作办学,首先要明白目的是什么,合作办学目的是为我所用、为我服务,根据我们的需要考虑跟谁合作、采取什么形式的合作,不能为合作而合作 袁振国 谈教育现代化 优化各级财政教育支出 南方日报:最近,广东提出到2018年全省总体上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广东目前距离教育现代化还有什么差距?需要在哪些方面发力? 袁振国:广东省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比较高,教育发展水平走在了全国前面。据我了解,广东在教育投入方面提出到2020年教育经费要占财政总支出的25%,这在全国是最高、最有力的。由此可见,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非常令人鼓舞。 但关键在落实。广东现在面临一些特殊的情况,给我的印象,一是总体水平发展高,但不同地方差距大;二是流动人口特别多,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是个大问题,政府不知道该建多少学校,学校造好了可能没人来,也有可能学校没造好来很多人,受教育保障有困难。 广东省一级拥有的教育经费比例在全国最低,这意味着省内整体调剂能力不强,这是造成广东各地教育差距大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这个状况,建议必须加大省级财政能力,加强省级政府统筹力度,平衡全省教育发展;同时各市、县(市、区)必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充分保障教育发展需要。 汤贞敏:目前,广东总体的教育现代化程度不够高,城乡区域教育发展水平差异还比较大,优质教育资源还不够丰富,教育方式和手段还不够多样,教育信息化、国际化程度还相对较低,因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期盼还难以全面实现,需要各级党委政府、整个教育系统、社会各界坚持不懈共同努力。为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省委、省政府这两三年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教育规划、重要教育政策文件,这些文件都很好,关键是要真正贯彻落实到位。 谈异地高考 须解决好体制机制问题 南方日报:作为全国外来工第一大省,到2016年广东将全面实施“异地高考”,让异地务工人员子女也能接受到现代化的教育,您有何建议? 汤贞敏:广东教育资源的丰富和教育发展水平的提升承受着比任何一个省(区、市)都要大的压力,实施异地高考政策应当循序渐进。让随迁子女接受到现代化的教育,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应有之举,但必须解决好体制机制问题,不是光给广东增加高考招生计划那么简单。因为它涉及到整个教育体系、教育链条的问题,涉及到各级各类教育资源配置能力的问题,涉及到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其他公共服务能否配套进行的问题。 袁振国:广东在异地高考问题上有巨大压力,所以通过必要的限制,通过设定一些条件来调节人口流动,逐步满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要求,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 南方日报:有一种声音认为,中央把异地高考的政策制定权下放给地方,有推卸责任之嫌。 袁振国: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采取分权制,以地方为主,由于各个地方条件不一样,因此必须根据各地的承载能力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来决定。 在实施异地高考政策的同时,中央也采取了很多有力措施来帮助和支持各个省份。比如对北京、上海、广东人口比较聚集的地区,中央承诺,不因为放开高考政策影响到当地高考的录取,还承诺会给当地增加名额,保证名额不会减少。 另外,财政部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对于随迁子女人口特别多的地方,通过补贴或减免税收给予帮扶,据我所知,广东就在异地高考问题上得到了一定的转移支付。 汤贞敏:对于广东这样承受巨大压力的省份,实施异地高考政策,促进教育公平,我们一是希望从国家层面能有一个系统性的政策设计,以使相关问题得到比较合理的解决;二是希望各级政府制定实施教育改革发展规划要充分估量随迁子女平等受教育权落实的问题,努力掌控好教育资源配置,争取教育改革发展的主动权;三是希望在所有基础教育学校(含幼儿园)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建设上用同样的指标体系来衡量,在考试招生、入学去向等方面实施公平公正的政策,加强督导评估。 南方日报:这几年,教育界一直讨论,解决随迁子女受教育问题能不能采用教育券的办法,让钱随人走。 袁振国:用教育券的方法基本不可行。因为生均经费在不同地方不一样,像宁夏、四川,人均教育经费可能只有1000多元,但广东人均经费可能要1万多元,用教育券把钱带过来,根本解决不了地方的问题。另外,师资、校舍、设备、土地等需要巨额资金投入。教育券会增加很多的麻烦,也解决不了大问题。 谈广东考生读好大学难 增重点大学在粤招生比例 南方日报:今年广东高考人数达到73万,跃居全国第一。有统计显示,去年,广东学生的一本录取率只有约6%,是全国最低的省份之一。预计今后几年,广东考生读好大学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解决这一难题,您有何建议? 汤贞敏:广东的高考生源跟大多数省(区、市)的生源趋势有很大不同。大多数省(区、市)生源四五年前已呈下降趋势,广东多年来一直处于上升势头,估计要到2016年才会改变。 解决这些难题,我们一是期待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广东丰富和发展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在现有高校基础上加快建设若干所高水平地方大学;二是期待国家有关部门在本科招生计划、研究生招生计划上充分考虑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源的实际需求,给予充分倾斜,并在全国引导更多高水平大学投放更多的招生计划到广东;三是期待有关部门从广东的生源趋势、学生兴趣和广东高校的办学条件办学能力等方面充分考虑进一步提高高考总体录取率,尤其要注意调整优化本科录取批次学校结构,增加省内一本录取院校。 袁振国:广东的高考名额,特别是高水平大学名额确实偏少。解决这个问题有多种途径,一是国家应该调整政策,增加重点大学在广东省投放比例,现在每年增加百分之几,但是实际上增加的人数还不多。第二,建议广东省要大力发展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特别是加快发展高水平的大学,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第三,可以考虑通过合作办学,为广东省提供一些新机会。 南方日报:我注意到,前几天广东出台引进世界知名大学合作办学的新政策。目前,中外合作办学的审批权主要还在教育部(),一些学校反映流程手续比较繁琐,呼吁放权。 袁振国:我们搞中外合作办学,首先要明白目的是什么,合作办学目的是为我所用、为我服务,根据我们的需要考虑跟谁合作、采取什么形式的合作,不能为合作而合作。 很多时候,外国大学是根据它的需要,以成本低、赚钱多、影响大来办学。我们要考虑哪样对我们更好,还要清楚是中国人办大学还是外国人办大学,在这个问题上要保持清醒,不能动摇。 至于明明对我们是有利的,而政策已经跟不上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调整政策。 南方日报:现在国内中外合作办大学越来越多,但他们收取的高学费也引发教育公平的争论,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袁振国:这是全世界的难题。我们已经要求,所有中外合作办学高校都要设立大量的奖学金,为那些优秀的贫困孩子提供免费教育,甚至提供助学金。 汤贞敏:中外合作办的大学学费相对较高,这有一定合理性,因为它的师资往往是面向全球招聘的,课程、教材和培养模式主要是从先进国家引进的,部分课程、学时可能要到国外完成。但要从长远的角度合理地估计办学成本、教育成本问题,同时要设置优秀学生奖学金,在校内外为贫困学生提供大量勤工俭学岗位,减轻负担。 谈高考改革 应允许高校积极探索 南方日报:去年以来,高考改革让人看到可喜的一步。继去年南方科大采取“6+3+1”综合录取模式之后,今年北师大—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西交利物浦大学也采取了这一模式。下一步,教育部是否考虑将这一模式更大规模地推广? 袁振国:高考是大家特别关注的,也是国家教育健康发展一个瓶颈,所以深化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是我们高考改革的基本原则。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多学校都在积极探索,教育部也下放了很大的权力,让有条件的学校自主招生。所以南方科大、上海纽约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UIC率先尝试了比较大的改革。我觉得这都是积极的尝试,希望他们能越走越宽广。至于能不能在其他学校推广,可能还要实事求是,毕竟现在刚刚开始。 现在各种各样的高考录取方法改革都还在探索中,到底是不是成熟、有效、得到大家的公认,这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刚开始的时候不要急于下结论,应该采取鼓励的态度,特别像南方科大这些以改革的姿态出现的大学,应该允许他们先探索。 南方日报:最近几年,高校自主招生的话题很热,每年到了2、3月,大中城市的中学基本上全校出动,社会很关心自主招生会不会变成“小高考”? 袁振国:首先要明白高校自主招生的意图是什么,我们不能把目的和意图混淆了。高校自主招生的初衷,是基于统一考试招生制度有一些弊端,有一部分同学有优异的创新能力、巨大的潜能、特殊的才华,但通过高考考不上大学,这就需要给他们另外的机会。 但是后来很多学校走偏了,变成争夺优秀生源的做法。更何况,教育部已经给了高校选择生源的通道,不需要第二种办法,所以我希望自主招生能回到原点,让有特殊才能、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学生上大学。 汤贞敏:推进高校自主招生,要从国情、省情出发,要回到自主招生的初衷上来,贯彻好素质教育理念,让“偏才”、“怪才”、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有进一步深造和充分发挥特长的机会。有关高校有必要重新思考“考什么”、“怎么考”这个问题,不要为争夺面上的优秀生源而将自主招生演变为“第二个高考”,不要给大多数学生造成压力、增加麻烦、加重负担。 南方日报:有学者提出,能不能把自主招生放到高考之后,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您怎么看? 袁振国、汤贞敏:完全可以尝试。 (实习生李四方对此文有贡献) (南方日报 李四方对此文有贡献)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落榜复读生之死拷问我们的教育机制
·重庆考生受困阜阳传销组织 求救纸条引发全城搜
·高考过后调理身体最重要 勿让身体“加深伤害”
·武汉高考“励志哥”暑期打工挣学费
·评论:谁让高考变成博命游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