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教育测验服务中心(ETS)从事研究工作时,谢小庆就注意到,美国的绝大多数大学在招生简章上一般都会明确列出三条:一是向妇女倾斜,二是照顾少数族裔,三是照顾低收入人群。 谢小庆认为,中国高校有了招生自主权后,也可以仿效美国的大学,给予经济困难学生以一定的政策倾斜。“这个政策只是刚刚开始,从长远来看,高考分数应该被作为高校录取学生的参考依据之一。”谢小庆说。 谢小庆也赞成在招生中适当降低英语分数的权重,原因不仅在于地区差异,还因为我国英语考试的形式和内容,包括传统的中国式英语教学方法都需要根本改变,否则,英语高考成绩并不能代表学生的真实水平。“现实情况就是,现在很多中国学生学习英语,但是水平一般,因为中国人长期以来学的都是‘语法英语’,很多英语国家的人,英语语法都不如中国人好,但中国学生对语言本身的掌握程度却很低。” 他认为,在现今的政策条件下,为了不增加普通学生的负担,在最开始制订政策时,一年不宜组织太多次考试,控制在2~3次较为合适,之后再逐渐增加考试次数,这也符合一般外语水平测试的发展规律。同时,各个中学还可以自主限定学生的考试次数。在对试题难度的控制上,应该使用“等值”的方法,建立可比性,保证同年度内试题难度相当。 在英语成绩应占的权重上,谢小庆还反对“一刀切”,主张对不同专业区别对待。“在英语成绩还用于选拔人才时,不同的专业应对英语成绩的权重制定不同的标准,如经济、外贸等专业应对英语要求较高,而中国古典文献、历史、美术、中医等专业,则应该降低英语成绩在高考总分中所占权重。”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称,无论具体的实施细则如何,以英语一年多考为代表的高考改革的大方向是肯定的:由选拔性测试向水平测试转变。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作为高等院校选拔人才的主渠道,高考“一考定终身”的模式一直广受诟病。而在西方国家,高校选拔人才的方式一直都是“水平测试+自主招生”模式,如美国的SAT考试每年举行7次,英国的A-LEVEL考试每年举行两次,学生都可以自主选择考试科目,考试成绩只会被作为高校录取学生所参考标准的一部分。 曾多年在教育部任职的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认为,招生权力才是真正的坚冰,“一年多考”的下一步方向,就是放开自主招生,把选拔学生的权力完全下放至高校。“为什么要用一把尺子来衡量中国人呢?应该有三千把尺子,让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尺子。”张尧学说。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则直言,如果集中录取与按分数高低投档的制度不变,某些学科多次考试,不在考试形式和内容上进行改革,不与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自主招生结合,考生的压力不会减轻,反而会增加。 的确,对于高考改革的下一步期待,就是落实高校的自主招生权,到那时,是否参考、怎样参考高考成绩,就由各个高校自己决定。如此,“独木桥”才会真正变宽,“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埋没人才的概率也会越来越小。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甘肃: 减负成重点 2013年高考不得公布考生排名
·高考英语“一年多考”改革将正式进入实施程序
·卓越大学联盟:今秋实行国内游学制
·英语一年多考昭示高考改革 向水平测试转变
·第十二届全国创新大赛夏令营及海外赛区启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