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之争”已经蔓延到学考 12月7日,阳光明媚,天气清冷,在济南一所外来务工子女定点学校的初三课堂上,济南女孩小金(化名)和河南女孩小飞(化名)正在紧张地记着笔记,几个月后,她们将携手走进考场,为自己的实验梦拼搏一场。 从初一开始,这两个女孩就是最好的朋友,连家都离着很近,两年多来她们几乎形影不离。不过,在小金的妈妈眼中,小飞还有一个身份“外来竞争者”,“学校上实验的名额就那么多,原来是本地孩子争,现在外地的孩子也抢。” 小金和小飞所在的是一所外来务工子女定点学校,在校生中,外来的学生已经超过本地户籍学生,作为一所定点学校,学校一直倡导的理念是“一家亲”。无论教学还是平时,在这里已经几乎没有本地、外地之分。 记者见到小金和小飞时,她俩正坐在教室中听课,偶尔有重要的内容,会低下头抓紧在本子上记录下来。虽然两个人都是短头发,都穿着校服,但是记者还是一眼看出了谁是外来学生。小飞告诉记者,她三年级就跟着父母来济南了,而她自己的河南老家一年才回去一次,“我在那边已经没什么朋友了,感觉济南更亲切一些”。小姑娘很开朗,学习也很好,一直是班里的尖子。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孩子家长就是冲着教育选择来济南务工,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本地家长。“在我们这里还真是外地的孩子学习更好呢。”学校的老师告诉记者,就目前的成绩来看,学校每年可以分的指标生名额,特别是省实验这种优质高中的指标,一半以上都被外来学生“拿走”。 小飞说,她的升学目标就是省实验中学,因为老家在河南,高考分数比山东还高,所以她和父母一致决定,如果山东放开异地高考政策,她一定会留在济南继续上学、升学。小飞的老师告诉记者,在他们学校里很少有本地的学生意识到外地学生究竟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就算是家长好像也没有想到这方面,只有老师会稍微关注一下升学时外地学生和本地学生的“竞争”。 2012年,济南市初中毕业生人数64933人,比去年增加了4000,这也是继2011年济南学考人数增加5000人后的又一次上涨,据市教育局介绍,考试人数增多的直接原因就是外来学生大量涌入。 城市教育资源为外来人口“转型” 在10年前,没有一个人会知道什么是“外来务工子女定点学校”,而在今天仅仅在济南,这样的学校就有60所,与其他学校一样,这些学校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是标准配置。 北苑小学是一所坐落在小清河北岸的学校,如果没有外来学生,也许这个小学早就消失在城市开发的大潮中。目前,在这里上学的孩子大部分是附近外来人员的子女,虽然学校规模不大、人员不多,但是教室功能很齐全。 2003年10月,山东省政府有关通知中提出,接受完义务教育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以就地参加中考,录取条件、收费项目和标准与常住户口学生一视同仁。当年,济南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免除全部借读费用,无论是升学还是评优等,完全享受市民待遇。 目前,在济南只要是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籍的学生,无论他户籍在哪,均能与本市学生一样,任意报考济南的高中和职业学校。根据省教育厅最新出台的《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实施意见》,今后山东省内符合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条件的随迁子女净流入数量较大的市、县,将加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教育资源配备,完善教育教学设施,改善办学条件,强化教育经费投入,适当增加高中段学校招生计划,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权利。 教育资源再分配短期难解决 “异地高考、异地中考,说白了就是教育资源的再次分配,城乡之间的差异在教育中凸显并形成了新的矛盾点。”一位学者告诉记者,当前优质教育资源都是集中在大城市和省会城市,而与此同时,这些地方也集中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于是外地人大量涌入这样的城市,子女入学问题随之而来;但是,教育是一种纯投入的行业,依靠的就是政府拨款,追根到底就是当地居民缴纳的税收,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京沪地区,户籍居民总是质问异地高考的推动者,“你们凭什么索取?我们一家三代都在为这个城市服务”。 在这位学者看来,随迁子女异地就学无论解决与否都会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可以按照推动者的愿望解决,那么公平的“支点”在哪里,保障外来人口的权利不能以牺牲当地人的合法权益为代价;而且一旦真正放开,人们肯定会更多涌入大城市,那么国家这么多年来投入到农村地区的教育资金是不是就打了水漂,会不会进一步加剧大城市的人口压力;那如果不解决,站在公民的角度来看,这确实不公平。 “看起来是教育问题,其实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单靠教育部门恐怕难以有效解决。”这位学者说,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并不能仅仅靠发展农村教育就能把学生留在当地,因为人们愿意到城市,除了教育更好之外,还看重城市的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多方面,与农村相比城市在这些方面确实是好很多,所以,只要有这种差距存在,人口自然会从农村大量涌入城市,教育权利是公民权益公平的基础,现在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 一位不方便透露姓名的高校校长也曾透露,“这根本就不是教育部一家就可以解决的问题”。纵观已出台计划的各省市区,现在通行的方法是设置一些“门槛”,比如需要考生在当地就读一定年限的基础教育。那么这个地区的基础教育资源承载力、相应配套的医疗设施、财政拨款、甚至当地交通等都是“异地高考”背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所以异地高考在热点地区绝不会是一到两年就能解决的。 马上就评 人性可以自私制度必须公平 针对北京等地即将放开异地高考的消息,网络上产生一个新词:异闹,即北京等地的一些家长组织起来,通过各种形式反对外地籍考生在京就地高考、录取。 资料显示,北京考生考取北大、清华等名校的概率,高于其他省市考生的几十上百倍。更让人无法容忍的是,同样是生活工作在北京,同样要交税、为城市发展作贡献,但因为没有当地的户口,其子女便不能在当地参加高考,造成了大量的“高考候鸟”,这不仅加剧了个人和家庭的生活成本,也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然而我们又很难说北京等地家长们的激烈反对是一种矫情。人性一定是有自私自利的一面的,尤其是当这种利益本能在制度层面被长时间内认可的时候,这种人性上的自利性便不可避免地带有傲慢与偏见。 放开异地高考,不在于人性的取舍,而在于制度的公平与否。北京家长自认是放开异地高考的受害者,这无须加以道德苛责,但也决不是反对放开异地高考的参考因素,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如此,才说明放开异地高考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人性可以是自私的,但公共政策必须是公平公正的。因为没有人生活在孤岛。人生活在社会之中,你的自私不能凌架于他人的权利之上。一个有序的社会,必然有一个对人性进行驯化的过程。或者说,正是因为人性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弱点,才需要公共政策来加以纠正和改良。这正是公共政策和决策的最大使命所在。一直以来,异地高考之所以悬而未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恐怕就在于反对声太大,对社会造成的冲击太大,但要知道,正是因为这种畏难心理,加剧了今日的改革成本和阻力。 者张勇 摄□采写:本报记者 朱士娟 潘奕轩 统筹:赵静 (舜网-济南时报)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媒体称北上广等高考洼地占尽资源和录取优势
·海南版“异地高考”方案正深入调研或月底出台
·6.5万余广州学子报名参加2013年高考
·南昌大学全日制本科按学分收费 最高每学分80元
·体育纳入高考:与应试教育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