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议了多年之后,关于异地高考()的“一只靴子”终于掉了下来。8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 “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原则上应于2012年年底前出台。 随后,教育部又于9月8日召集座谈会,邀请北京、上海、广东等9个省(市)有关负责同志研讨异地高考政策。会议提出“三个根据”,对异地高考群体设定了准入条件,同时提出以地方为主实施的原则,而且是不搞“一刀切”,因地制宜解决。这使人无法不生发出一种疑问,那就是异地高考的另一只靴子是否能在2012年年底如期落地?或者说那只“靴子”会以怎样一种方式落地? “意见”是教育部为主拿出来的,但“球”却被传到了地方政府手里。这无疑让本就争议颇多的异地高考显得前路难测。 据对四大门户网站网友留言分析显示,网民对异地高考的反对和支持声基本是势均力敌,但若进入帖吧的北京吧和上海吧就会发现,本地市民反对异地高考的比例均超过95%。就像是挤公交车,车厢里已经人满为患,但站台上还有很多人想上车,这时,该不该让这些人上车就是个问题。如果将这个问题的决定权交给车厢里的人,为了保住既得利益,答案显而易见。笔者就异地高考查阅了北京、上海、广东三地的态度:北京市教育部门有关人士7月曾对媒体表示,北京一直就异地高考政策问题进行研究,目前尚无结果;上海目前核心议题是化解 “城市人口过快增长与城市承载力的矛盾”,在此基础上才能制定与之相衔接的随迁子女中高考方案;广东有关异地高考的做法在2007年以来几经变动,目前的规定是,即便具有广州市学籍,但户籍在高中阶段从外省迁入广东的考生,也不能在广州报名高考。 由于触及社会多方利益并与某些现行体制相悖,虽然事关1000多万随迁子女切身利益,长期以来,异地高考在中国一直是一道有求无解的命题。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作为博弈的对立面,既得利益一方总会拿出更堂皇的理由,让这一相对的弱势诉求止步不前。即使避开城乡二元体制的藩篱不谈,大城市人口承载能力也是一个无法逾越的话题。所以,教育公平远非教育部门凭借一己之力所能实现,只有在外围建立起相关的公平秩序之后,教育公平才能随之确立。今天,当外围条件尚未彻底改观之时,异地高考概念突然被高调抛出,我们绝不怀疑此举背后的良苦用心,但最终政策如何照进现实自然成为人们担心的焦点。 显然,异地高考作为教育公平的诉求之一,其最终出路在于顶层的制度设计。仅仅寄望于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式的自我改革,效果如何自然可想而知。当上下相关环节未能顺畅连接时,任何改革不仅不能惠及真正需要的群体,而且稍有不慎,就可能沦为高考移民的不当渠道,陷入某种“拼爹”逻辑的逆袭。 东家请客,为了让每位客人吃到桌子上的每一味菜,就让大家围着桌子转,边转边吃。这是一个笑话,但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问题上,这并不可笑,太拧巴了! (山西日报)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80多位世界级名师将任教南科大
·华科学子患重型脑炎记忆衰退 苦读3年升大二
·高校频现“iPhone班” 网友直指学生虚荣
·湖南娄底籍大学生“卖肾救母”涉嫌违法引关注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异地高考要稳步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