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招生遇“冷”的消息近来频见报端: 8月17日,山东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今年高考()录取情况显示,虽然高职录取线已降到180分,但仍有96所学校三次投档无一人报考。招生再度“感受到了阵阵寒意”。更可怕的是,这种生源危机已经蔓延至全国,根据各地招考部门陆续公布的数据,广东、河南、河北等省份均出现了招生难现象。 记者在采访包括部分高职院校校长、招办负责人和有关专家时,他们指出,要冷静看待连续几年的高职招生遇冷的问题,要从职业教育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入手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他们认为,危机也是机遇,这或许会从根本上成为解决高职招生难,并积极厘清职业教育发展思路问题的抓手。 现实有“冷”也有“热” 招生冷与招生热是相对应的。记者刚刚获悉的浙江省2012年高职招生情况表明,首先,在学校和专业选择上,该省财经类学校以及非财经类学校的财经类专业越来越热,如国际贸易实务、投资与理财、财务管理、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金融管理与实务、电子商务等。其中会计专业成为最热门专业,报考比率一般在1:4以上,机械制造、生物化工、园林农艺、计算机信息等类别专业相对较冷。其次,在地域选择上,“家门口”情结更加浓厚。省内高职院校普遍生源较好,首轮投档就有90%以上学校额满。再次,办学声誉好的学校举办的中外合作专业开始受到青睐。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办老师王丽娜认为,高职院校“招生难”的原因,一是适龄人口减少;二是高中生留学人员增加,2008年起,出国留学 () 人数保持20%以上的年增长率;三是中等职业院校的分流,相应的普通高中在校生减少;四是有些学生放弃高考,直接提前就业。由于生源不足,加之各院校招生计划逐年增加,使得招生工作供求差别年年加大。很多省份不得不以降低录取分数线来保障供给量,高职院校录取的最低控制分数线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底线”。 是危机也是机遇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蒋锦标认为,目前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的招生危机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必定要经历的一个阶段,有其必然性,是危机也是机遇。 蒋锦标分析高职院校招生难原因时认为:一是高等职业院校布局和设立的必然结果。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数量增长过快,大量中等职业学校升格办高职,许多本科学校合并中等职业学校办高职,在生源总体下降的前提下,招生危机在所难免,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二是本专科规模比例造成的必然结果。目前考生能上本科不上高职,这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除了个别发达省份的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高等教育招生的一半,大多数省份高职招生计划规模小于本科计划,本科院校把生源招尽了,高等职业院校招不到学生是自然的事。三是高职院校自身竞争力和吸引力不够的必然结果。在招生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一些办得好的高职院校招生情况甚至可以与本科院校竞争,而办学缺乏特色的高职院校招不到学生也是必然结果。 他认为应对高职院校招生难最有效措施是,国家对高职院校数量规模的宏观调控,同时,适当控制本科的招生规模,给高职教育发展留有空间。 分数不应是唯一标准 湖北省教育考试院办公室调研员罗金远持有的观点很具有启发性。他对记者说:“高考分数从普遍意义上来说是衡量生源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但绝不是唯一标准,尤其是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而言。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分数的好坏与其职业技能的强弱并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 他认为,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除了日趋激烈的生源竞争,还有数量竞争,更有质量竞争,且质量竞争尤为激烈。在目前的招生环境下,大多数高职院校普遍采取以高考分数作为录取依据缺乏远见。事实上,由于当前考生与家长对高职高专院校缺乏正确认识,仍然对其存在偏见和歧视,导致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招生和录取恶性循环。 罗金远提出“职业属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特有的属性。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区别的关键不在分数,而在于“职业属性”;不在于层次的高低,而在于“实践性”、“技术性”或“应用性”的程度。他坚持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定位的非理性化,是其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只有理性化定位,才能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提升高职教育质量和吸引力 辽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董新伟认为,应对策略首先要提升高职教育质量,增强高职教育吸引力。对高职院校来讲,学校办学质量的好坏、社会影响力的大小直接影响招生。因此,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把质量效益放在第一位尤为关键。第二,面向产业集群调整和设置专业。专业是影响高职招生的一个相当重要的要素,专业是否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否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就业后的待遇及发展前景好坏等,已成为考生报考的主要考虑因素之一。他说,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对考生没有太大吸引力,主要原因是其较低的学历层次和“断头教育”。 他提出,应该适度分步实施包括自主招生等内容的改革。今年,辽宁有7所高职院校实行了自主招生,但是各校考试内容各不相同,其特点和优势可以打破目前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其一是能够引导中学教育的应试模式向真正的素质教育模式转变,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二是吸引优质生源提前入学,其三是实施订单培养,可以结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学生的职业愿望组建订单班,实现招生—培养—就业良性循环。 更多关注那些“不成功”的孩子 现在,“上大学难”的说法改为“上好大学难”才更实际。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研究员胡向东说,一方面,大量按现行高考成绩很“失败”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即使进入高职高专学习也难以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低分考生及家长已“觉醒”读也白读、反正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高校生源的总体萎缩,使众多高职高专院校“吃不饱”,面临破产危机。 他说,以湖北为例,5年前,高职高专院校已无法按计划招满学生,开始大量征集志愿,且征集志愿计划逐年迅速攀升,2008年为2000余人,2009年达到5000余人,2010年增至8000余人,2011年攀升至1.6万人,今年也有1.1万人。而398所院校的征集志愿,只有5所超过了批次线投档,其余院校呈现“零竞争”。 胡向东认为,以一元化标准发展高等教育,显然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进一步地看这个问题,与其说是高职高专招生面临“拐点”,不如说是整个中国高等教育面临“拐点”我们既要回答“钱学森之问”,加快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又要转变高等教育的质量观,更多地关注那些“不成功”的孩子,给他们以提升就业能力为主要方向的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记者 朱振国 通讯员 王建亮)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陕西14名高考状元首选北大清华 11人被录取
·高职院校招生遇“冷” 媒体吁关注不成功孩子
·2012湖南高考一本录取率近13% 本科录取率44%
·985高校本科生源质量排名:清华超北大居首
·孝女11岁撑起贫寒家 用高考喜讯告慰天堂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