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清明节。来自湖北黄石的黄宇从清华“液晶楼”4222教室走出来的时候是下午3点20分。他没想到,课程表上安排的3个小时的“模拟面试”竟然十来分钟就结束了。 清明小长假对于一些高三学生来说是异常繁忙的。因为,4月6日,“华约”联盟中的两大高校清华大学(招生办)和中国人民大学同时于当日举行了2013年的自主招生复试。从4月1日公布笔试成绩到6日复试的这一周,不少参加复试的孩子要在这一周冲刺。 黄宇就是其中之一。 黄宇参加了清华大学的“自强计划”,该计划主要面向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县级及以下中学选才。作为学校唯一一名通过清华自主招生笔试的同学,学校为他报名4月4日的面试特训班。然而,一天的流程走下来,黄宇觉得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收获:“总共就几个小时,介绍一下清华的大致情况,然后告诉你面试的时候不要紧张,要自信大方,基本就是这些东西。上午的老师和下午的老师讲课还有重复的地方。”他的笔记本上零星地记着一些关键词:“自我介绍要保持口语化,不要写下来”、“交流时目光要直视额头以上部分”、“面试礼仪看的是个人修养。” 无论是否能有实际的帮助,只要有考试就一定会有培训。这在当前的教育领域是一条公理。 在亚马逊的图书首页输入“自主招生”的关键词,会弹出373个搜索结果。在许多书店里,前几年零星几本的自主招生教辅资料如今已爬满了整个书架。“面试准备看似无从下手,但在万变的试题背后却潜藏着不变的母题。”随意翻开一本备考指南,你会发现这样的“开启胜利大门的钥匙”,以及“吃透面试含义”、“两种面试模式”等字眼。这些教辅资料,连同遍地开花的培训机构,构成了一个新兴的、庞大的、有着旺盛生命力的自主招生培训市场。 从短期突击到长线培养 自主招生培训市场不断升温 与黄宇一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一女生陈静也有过一次不太满意的突击班经历。2011年12月,读高三的陈静参加了一次清华园教育在长沙的培训课程。“虽说是考前突击,但5天的课程还是让人感觉太空洞。数学教了一些竞赛模式的题目,比较实在,语文就是泛泛而谈,现在想起来已经完全没印象了。”报考了北京大学自主招生的陈静最终没能如愿获得加分资格,但她坚持,如果提前一年参加培训班,按照培训班教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来,效果会比突击好得多。 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意识到了短期突击在自主招生考试中的局限性,开始做起了“长远打算”。嗅觉灵敏的商人们则迅速瞄准时机扩大了目标消费群,将高二,甚至刚入学的高一学生拉进了自主招生培训的大军中。 “培训班老师教的东西更偏重于思维训练,老师告诉我们要从‘学会数学’到‘会学数学’,比起‘解题’更重要的是‘研究’,以及研究题目所考的知识点。”重庆江津一所中学的高二女生李萧,在刚刚过去的寒假第一次参加了学校推荐的自主招生培训班。而在这之前,学校从高一就已经开始向实验班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补充自主招生中会用到的竞赛知识。“今后还会继续参加这样的培训班。”李萧说。 李萧所参加的培训班侧重于自主招生中的笔试,因为比起“捉摸不透”的面试题,笔试的出题风格和考查模式相对来说更“有迹可循”一些。 一位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办了这么长时间,可以有一些模板来参考。题目很多,但还是能把握题目的出题方式。比如语文中的文言文断句翻译,有的地区高考()不考断句,有的不考翻译,但自主招生要考,我们就会给你全面的培训。” 尽管面试题目变化多端、难以捉摸,许多培训机构仍然推出了各种短期突击和长线培养的方案。 “面试的考试方式和笔试有很大不同,你怎样在一群人中脱颖而出,这其中有很多技巧,我们会帮你反复揣摩,找到和考官的交集,吸引他的注意。”北京某一对一自主招生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说,学生有什么特长或兴趣爱好、参加过什么级别的竞赛、有没有实践活动经历,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自主招生的面试结果,如果学生比较欠缺,他们可以在综合素质这一块设计具体的操作方案进行弥补,“什么特长和兴趣都是可以训练的”。 “素质”的逻辑迅速演变成了“应试”的思路 从笔试到面试,从短线突击到长线培养,一些学生和家长肯定了培训对于学习方法、思考方式甚至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引导作用,但社会各界对培训效果的质疑从未中断过。 不久前,复旦大学的自主招生面试官还指出部分考生面试表现的培训班痕迹过重。一些参加过面试的考官也透露,“孩子一上场就能看出他是否是经过培训的”。 然而,无论“培训无用论”和“培训有用论”何者占上风,自主招生这一以素质教育为诉求的改革正在越来越多地掺杂了应试的味道。 曾有评论表示:“自主招考并非不能培训,而是这种培训应该体现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注重孩子综合素质、兴趣爱好的养成与培养,让孩子健康发展,成长为高素质的人才,通过自主招考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这,也是实施高校自主招考、素质教育的本意。” 然而在今天,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因为综合素质高所以通过了自主招生”的逻辑已逐渐变成“因为高考需要加分,所以需要参加自主招生,进而需要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竞争力”。 综合素质成了应试的筹码。 来自浙江绍兴的高二女生吴凡则更直接地表明,自己从不觉得自主招生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初中我想着要考上重点高中,上了重点高中我又想考浙大。自主招生对我来说和高考差不多,我觉得只要有考试就是应试,从小到大还没遇到过不是应试的东西。” 培训班泛滥的背后隐藏着功利的产业链 像所有其他考试形式一样,自主招生从诞生之日起,似乎就无法避免“形成一条功利的产业线”的命运。 从2003年起,我国正式开始了高校自主招生探索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之旅。近年来,随着自主招生试点工作范围的进一步扩大,获得自主选拔资格的人数不断增加。在培训机构学而思()的网站上有这样的数据:2010年,北大在全国招生2780人,其中1559人获得自主招生加分。 为了给高考上一道“保险”,越来越多的学生走上了自主招生这条路。然而,据相关资料显示,各大高校自主招生的平均通过率不到10%,黄宇也悲观地表示,他曾经听培训的老师说,他所报考的学校通过率也就5%~8%。 这让绝大多数参加考试的学生沦为了“陪练”。 为了增加自己通过的砝码,无奈之下,学生们只能成批地涌入各类培训班。 众多学生的涌入就意味着巨大的利益。 重庆的李萧寒假参加的培训班,上了4天课一共花了1500多元。陈静当年参加的培训5天花了1200元,而黄宇参加的这种突击培训,一天的费用是1800元。据了解,这样的价钱在自主招生培训课程中并不算贵。本报记者以家长的身份向一家名为清华园的培训机构咨询时得知,对方一天的培训费用高达6000元。 虽然,工作人员介绍,参加这个“保过班”如果没有拿到加分,培训费全部退还。 虽然费用高,但还是有大量的考生和家长愿意出这个钱,“考自主招生也是为了高考。因为求胜心切,谁都怕错过一些东西。”陈静这样描述当时参加培训班时的心态,“至于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我父母觉得只要为了我好,钱都无所谓”。 考生和家长的这种心态让培训机构坐收渔翁之利。 多元评价体系或许能使教育改革走出应试怪圈 “对书本知识的系统学习和面试技巧的突击,会成为中学教育应对大学自主选拔招生的两条路径,而对学生真实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并没有融入到整个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负担,也因此越来越重。”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曾撰文评价了自主招生培训现象。 然而,在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时,熊丙奇却表示,并不能说是形形色色的培训课程让自主招生从素质教育的高堂跌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潭,中国现行的招生录取制度本身就容易滋生出应试逻辑。 熊丙奇表示,自主招生不与高考脱钩,学生和家长对自主招生的态度就还是功利性、应试性的。“你现在笔试,笔试通过了参加面试,面试通过后还要参加高考,一环一环,都是一种应试思维,你当然会按照这种应试思维来准备了。” 对此,也有媒体曾刊发过这样的评论:“未能走出应试怪圈的自主招生,其实是在素质培养、素质教育的旗号下,更换新内容,使用新规则,升级新版本,玩的还是应试教育的游戏。” “关键还是在于政府部门的放权,变计划招录体制为市场竞争体制。”熊丙奇一针见血地指出。 (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中国青年报 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自主招生培训:素质教育的异化之旅
·高校自主招生为何沦为“掐尖”大战阵地?
·高考权威地位坚固 自主招生应该重新设计程序
·南科大自主招生放榜 广东高分考生全国最多
·回望十年:高校自主招生发展道路何去何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