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试的形式和内容上修修补补,最终会使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走入死胡同。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的核心,是建立健全高校各具特色的招生综合评价体系。 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已走过十年。十年改革,总体上得到社会认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的起点一开始就很高,目标直指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和建立完善选拔优秀创新人才的新机制。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统一高考()录取的不足——不再依据高考成绩“定终身”,从而给更多优秀学生提供了机会。 然而,有学者认为,自主选拔录取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高考录取的选拔方式:它只不过是在用另一次考试成绩去替代高考成绩而已。无论是选拔对象、途径抑或是选拔内容都没有本质变化——录取线上的学生你不想要也不行,录取线下的学生你想要也不行。 上述结果并非政策制定者的预期和共识。事实上,在十年的改革试点历程中,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在考试形式上,是笔试好,还是面试好,是高考前好,还是高考后好;在考试内容上,是不超过考试大纲好,还是超出考试大纲好,是难一点好,还是不难好,等等;在考试规模上,试点高校是多一点好,还是少一点好,等等;在选拔对象上,是招收“全才”好,还是招收“偏才”、“怪才”好,等等,不一而足,十分激烈。 笔者认为,对于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来说,考试的形式和内容固然重要,但并非关键。继续在这些问题上修修补补,最终会使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走入死胡同。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的核心,应当是建立健全高校各具特色的招生综合评价体系。 自主选拔录取的关键词应当是“自主”。为什么叫“自主”?因为在传统的高考录取模式下,高校招生是无法“自己主动作主”的。高考成绩一公布,高校招生办根据招生计划人数划一条录取分数线,招生工作就完成了。高校无法在这个录取模式中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需求特点,体现自己的意志。本来你是素食主义者,非要给你端上来一盘肉,你不吃都不行;你明明想吃红烧肉,给你端上来的偏偏是清蒸鱼,你不要也不行。传统高考录取模式之所以僵化,根源就在这里。真正的自主选拔录取,必须要给高校充分的招生自主权。什么样的学生最适合他培养,他自己心里最有数。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一定要给高校充分的信任,相信他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客观公正地选拔适合自己培养的学生。 自主选拔录取的考核方式应当是综合评价。目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大规模地通过唯一的笔试分数选拔人才。不是不要分数。笔者想强调的是,分数很重要,甚至非常重要,也许最重要,但分数不能是唯一的录取标准。为什么不能单纯依赖考试分数来录取人才呢?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选拔本身不是目的,选拔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人是有思想、有活力、有生命力、有创造性的生物体,而分数是不能体现思想、不能体现活力、不能体现生命力、不能体现创造性的冷冰冰的数字。怎么能完全依赖后者去评价前者呢?这是一种荒谬的逻辑。分数当然可以评价人,但它只是评价的一个因素,也许是最重要的因素,但不能是唯一因素。现在人们有一种习惯性思维,一说起公平,似乎用分数录取最公平;一说要素质教育,要“偏才”、“怪才”,就把分数完全抛在一边。这样非此即彼的思维过于极端,既不符合教育规律,也不符合实际情况。准确的表述应该是,高校要建立一套包含分数在内的综合评价体系。根据需要,赋予分数一个恰当的权重。在这个评价体系中,不仅能看到“分”,还要看到分背后的“人”。 用分数选拔人才是最简单的办法,成本最低的办法,也是最偷懒的办法,用计算机就可以完成。用综合评价选拔人才是最复杂的办法,最辛苦的办法,也是成本最高的办法,必须通过人去选拔人。但是,高校为了能够选拔出适合自己培养特色的,未来能够影响世界甚至是改变世界的灵魂人物,付出这样的成本就是值得的,最终的投入产出比也许最高。 综合评价体系应当各具特色。大学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不同的大学,由于在历史传统、精神文化、学科设置、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他们对生源的需求相应也应当是多样化的,否则就会出现“千校一面”。适合北大培养的,可能不一定适合清华;反之亦然。为什么大家要一哄而上去争抢同一个高分考生呢?完全没有道理和必要。这样做要么说明这个学生符合任何一所高校的培养需求,要么说明各个高校的培养需求高度同质。 既然高校应当各具特色,高校就要明白,你的人才培养特色是什么?人才需求目标是什么?好比谈对象结婚,你先要明白你想要个什么样的,是“高富帅”、“白富美”?还是一个老实过日子的,然后才找媒人、下聘礼。如果你自己没有定见,那就一定会选错人。 ■秦春华(作者系北京大学招生办主任) (中国教育报)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省人大代表方书莲:自主招生考生加分应减少
·山东大学公示106名自主招生校长推荐考生名单
·自主招生改革不能再修修补补
·专家称自主招生减少科目突出重点利于竞赛达人
·南开大学自主招生保送生考试瘦身半天考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