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评价看杭州“六小龙”崛起背后的教育科技密码
来源: 金平果评价发布时间:2025-02-26 08:37
本文由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杭电)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评价研究中心撰稿。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日,杭州“六小龙”企业的崛起引发了广泛关注,尤其是江苏、广东等地的政府部门纷纷发问:为何南京、广州等高等教育资源、经济资源丰富的城市未能孕育出类似的企业?除了政策、环境等因素外,教育科技人才的培养和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也是关键因素之一。笔者结合最新发布的金平果中评榜《城市高校科技创新排名》,试图从科教资源的角度,揭示杭州创新生态的深层逻辑,并挖掘其他城市的潜在机遇。
一、榜单透视:头部城市科教创新格局分化
在最新榜单中,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广州、西安、杭州、成都、天津、长沙位列综合得分前十(表1)。其中,北京市以满分100分(归一化得分,下同)稳居榜首,上海、南京紧随其后,但值得注意的是,杭州作为唯一非传统科教强市,以综合得分第7、校均得分第10(在综合得分前十的城市中位列第4)的成绩跻身“双前十”行列,展现出独特的创新优势。
杭州市的高校数量仅27所(远低于北京的66所、武汉的46所),但其校均得分高达72.78分(排名第10),这意味着杭州高校的“单兵作战能力”突出。例如,浙江大学等头部院校在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领域的前沿研究,为本土企业提供了技术转化和人才支撑,形成了“高校创新—产业应用—企业崛起”的闭环。反观武汉、西安等城市,尽管高校数量众多(46所、42所),但校均得分仅60分左右,反映出规模化资源与创新效率的不完全匹配。
北京、上海、南京则呈现“双高”特征:综合得分与校均得分均稳居前五。例如,南京以33所高校支撑起46.99分的综合得分,校均得分93.99分(第5),其优势学科与长三角高端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成为区域创新的典范。

(篇幅有限,此处仅展示前30排名,更多数据请查阅即将出版的《中国大学和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25—2026)》)
二、杭州的科创优势:校均效能与生态协同
杭州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高校数量虽不占优,但通过“精准聚焦”和“产学研协同”释放了创新势能。榜单显示,杭州校均得分72.78分,超过广州(72.58分)、西安(60.99分)、武汉(60.34分)等传统高教重镇。这一成绩得益于两大核心因素:一是学科与产业的高度适配:杭州高校在计算机科学、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强势学科,精准对接数字经济产业需求,为企业提供了技术研发和人才储备的双重保障。二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生态闭环:杭州的校均得分优势不仅源于科研实力,更得益于“高校—企业—资本”的深度联动。阿里巴巴等头部企业的反哺、活跃的民营资本(如浙商创投)、以及政府主导的“城西科创大走廊”,共同构建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的生态系统。三是政策与人才的“双轮驱动”:杭州市通过“人才新政27条”等政策,吸引全球顶尖人才落户,同时依托高校资源定向培养复合型人才。
三、潜力城市预测:谁将是下一个“杭州”?
结合榜单,我们可以从综合得分和校均得分两个维度,筛选出有潜力像杭州一样诞生“六小龙”的城市。综合得分与校均得分均进入前10的城市仅有北京、上海、南京、杭州。若进一步放宽条件,以下城市值得关注:
(1)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的高校数量和科技创新综合得分均位居榜首,校均得分也高达99.99,排名第三。北京的高校在科研实力、人才储备和产业资源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未来有望继续引领全国的科技创新。
(2)上海:上海的综合得分为57.10,排名第二;校均得分为96.62,排名第四。上海高校在金融科技、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创新能力突出,加上其国际化程度高,未来有望在更多领域诞生创新型企业。
(3)南京:南京的综合得分为46.99,排名第三;校均得分为93.99,排名第五。南京高校在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加上南京作为长三角重要城市的区位优势,未来有望成为科技创新的新高地。
(4)广州:广州的综合得分为39.59,排名第五;校均得分为72.58,排名第十一。广州高校在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创新能力较强,加上其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未来有望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更大突破。
(5)西安:西安的综合得分为38.81,排名第六;校均得分为60.99,排名第十九。西安高校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的科研实力雄厚,加上其作为西部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地位,未来有望在更多领域实现技术突破。
(6)深圳:(综合得分第26,校均得分第15):尽管高校数量仅7所,但其校均得分65.53分,显示出“小而精”的潜力。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在新型显示、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研究已与国际接轨,若持续扩大高教规模,有望复制杭州路径。
四、结语:科技创新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
杭州“六小龙”的崛起,不仅得益于其优越的政策环境和产业生态,更离不开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强力支撑。从榜单来看,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城市在科技创新综合得分和校均得分方面均表现优异,未来有望成为下一个“六小龙”的诞生地。各省教育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加大科研投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科技创新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其作用不容忽视。未来,随着更多城市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崛起,中国的科技创新版图将更加多元化和充满活力。
(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 张裕晨 陈丽婷)
[发布者:BJ]
-
精彩推荐
- 第三届全国“双高计划”质量建设与评价论坛在广东佛山圆满召开
- “金平果”2024年中国高职院校竞争力排行榜1000强揭晓
- 《第三届全国“双高计划”质量建设与评价论坛》会议通知
- 特别报道|首个图书馆网络影响力评价报告发布(内含报告全文链接)
- 第十四届全国科学计量学与科教评价研讨会在太原顺利召开
- 《第三届全国“双高计划”质量建设与评价论坛》会议预通知(7.8)
- “金平果”2023高职专业及专业群排行榜发布
- 会议回顾|第三期信息资源管理西湖论坛暨《丛书》启动仪式圆满落幕!
- 在《现代信息资源管理丛书》第二版、《数智时代信息资源管理丛书》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 凝聚优势研究力量 推动“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体系高质量发展
-
最近更新
- 会议通知 | 第二届全国信息资源管理年会暨博士生学术论坛征文通知
- 从大学评价看杭州“六小龙”崛起背后的教育科技密码
- 哪些高校和学科有望进入第三轮“双一流”名单呢?——最主要的标准是首先要有“一流教师
- 《第四届全国“双高计划”质量建设与评价论坛》会议预通知
- “金平果”重磅发布2024年《世界一流学科排行榜 (分109个学科)》
- 讲座通知|新一代人工智能与信息科学
- 关于公布全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创新创业 “双百强”评选第二批入选院校名单的通告
- 推动期刊事业和期刊评价事业迈向新征程——第七届中国期刊质量与发展大会成功举办
- 中国期刊质量与发展大会学术报告预告
- 会议报道|第五届全国“双一流”建设与评价论坛在浙江金华举行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