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国际会议专题 > 会议简报 > 正文 |
|
||||
|
||||
大会专题报告(八)
主讲人:黄慕萱 教授
林奇秀 助理教授
主 题:国际合作及不同计量方法在国家科研影响力评估中的影响
2010年11月5日下午,台湾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慕萱女士与林奇秀老师作了以“国际合作及不同计量方法在国家科研影响力评估中的影响”为题的学术报告。
众所周知,发文量和被引频次是科学评价中两个重要的指标,在对这两个指标进行计量时,如果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所生成的评价结果会存在很大的差别。在统计合著论文时,主要有四种方法,第一种是每个合著作者都计算一次,第二种是只统计第一作者,第三种是只统计通讯作者,第四种是对每个合著者赋予不同的权重。这四种统计方法会带来截然不同的评价结果。在对国家的科研影响力进行评价时亦是如此。随着国家之间的科研合作日益增多,各国发文量及其被引频次统计方法的差别会对国家科研影响力评估结果造成巨大的影响。
黄教授和林老师以过去20年(1989-2008)ISI WoS数据库中来自165个国家的1,445,273篇物理学论文为研究样本,对该问题进行计量和分析,并依据统计结果向我们定量化地展示了不同计量方法对国家科研影响力评价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发文量和被引频次统计方法的差别对各个国家的科研影响力排名产生非常显著的影响。如果采用第一种统计方法,即只要作者名称出现一次即算作一次发文,而不考虑合著作者排名顺序,会造成较大的统计误差,很难真实反映每个国家的真实科研影响力,而且这种统计方法对于欧洲国家非常有利。而其他三种统计方法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显公平。黄教授和林老师认为,造成这一差异原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首先,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合著的论文中,发展中国家作者往往发挥着主导作用,对论文的贡献度更大一些,而第一种计分方法没有反映出合著作者贡献度的差别。其次,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较少参与国际合作,所发表的国际合著论文数量较少,因此在采用第一种统计方法时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
黄教授和林老师的报告引发了我们对于科研合作问题的深刻思考,在“大科学”时代背景之下,合著论文日益增多,如何合理地确定每个合著作者的贡献程度,如何选择更为科学合理的计量方法,是摆在所有从事科学评价和科研管理人员面前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课题。如果对该问题处理不当,不仅不能真实反映评价对象的真实水平,而且会引发公众对评价结果的质疑和否定。因此,黄教授和林老师的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我们今后改进科学评价方法、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具有重大的启发价值和指导作用。
(文/温芳芳)
大会专题报告 (九)
主讲人:刘 煜 博士
主 题:为高等教育寻找有意义的绩效评估指标
2010年11月5日下午, 汤森路透科技集团中国区总裁、首席代表刘煜博士作了题为《为高等教育寻找有意义的评价指标》的报告。
刘煜博士首先提到,目前高校评价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社会需求越来越强烈,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高校管理者不断地在收集、分析和解释有关于学生、教师、教育项目、科研绩效等方面的数据,以便于利用这些信息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在这种背景之下进行大学评价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我们要为高等教育寻找有意义的评价指标。在2008年,汤森路透公司对高校的管理者进行了一次调查,得出了一些比较重要的指标,例如经费支持、教师工资、科研支出、排名、专利等等。众所周知,在以往进行大学评价时通常采用同行评议和定量分析两种途径,两者各有利弊,不能够相互取代,而是一种互补的关系。
在全世界范围内有多家机构在进行大学评价,其中,中国主要有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等机构。很多评价机构都将Web of Science应用于自己的评价过程中,作为重要的统计数据来源。之所以大家都会选择Web of Science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Web of Science有严格的审查标准,只收录那些有较高影响力的期刊。其次,Web of Science收录的信息非常全面,而且包含引文信息。再次,Web of Science的数据数量非常庞大,而且更新速度很快。最后,Web of Science具有强大的检索和分析功能。全世界共有3500所大学和科研机构使用Web of Science,中国有100多所大学使用。
刘煜博士通过对Web of Science中各个国家发文量和被引情况进行统计之后发现,近年来中国的发文量持续增长,而在同时篇均被引频次并没有下降,证明中国论文的质量是在不断提高的。刘博士统计了中国“985工程”高校的发文量和被引情况,统计结果显示“985工程”高校的发文量、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均居前列,证实了“985工程”高校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
最后,刘煜博士指出在进行大学评价时一定要合理地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基础科学VS应用科学、整体VS个体、长期VS短期、相对VS绝对、多重评价VS单一评价。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指标和权重。
(文/温芳芳)
大会专题报告(十)
主讲人:侯永琪 教授
主 题:有效利用世界大学排名制定机构发展战略以及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定位信息
2010年11月5日下午,台湾高等教育评鉴中心国际交流处处长、辅仁大学教授侯永琪女士以“有效利用世界大学排名制定机构发展战略以及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定位信息”为主题,向我们讲述了如何科学有效地利用世界大学排名结果。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大学排名变得越来越国际化。目前全世界范围内主要有四个全球性的排行榜: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世界大学排名、世界大学网络影响力排名和世界大学科技论文绩效排名。高校管理者所关心的是,如何利用这些排名结果来制定短期或者长期发展规划。侯永琪教授首先对上述四个排行榜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然后通过相关系数分析和K均值聚类分析,重点分析了这四大排行榜的指标体系中对高校排名有重大影响的一些因素。在对世界排名前30的高校进行分析之后发现,“诺贝尔奖”、“同行评议”、“网络可见度”和“最近两年的被引次数”分别是四个排行榜中对排名结果影响最大的指标。如果想要跻身于世界排名前100强或者在排名中位置有所提升的话,“高被引论文数”、“同行评议”、“规模”、“H指数”等指标都是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基于以上的统计分析结果,侯教授构建了一个战略规划复杂模型,该模型旨在提高高校管理层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有助于高校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继而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步伐。
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得高校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提高高校的竞争力及其在世界大学排名中的位置,是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的一个艰巨而紧迫的任务。美国高等教育政策学院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大家一致认为排名对于高校的社会声誉、生源、经济资助等方面都存在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更多的了解这些排行榜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有助于高校管理者和学生及其家长更加客观地对待大学排名问题。侯教授的报告让我们知道了哪些因素直接影响到排名结果,这些研究发现和结论无疑是高校管理者目前最为关心的问题,同时这些研究成果也可以被应用于高校发展规划和定位中,以提高决策的水平和效率。
实际上,进行大学评价是非常必要的,目前也是国际上一种非常普遍的做法。但任何一种评价指标体系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因此,我们也总是听到来自不同领域的质疑甚至是反对。无论是高校的管理者,还是关心高等教育的普通公众,都应该更加冷静客观地看待大学评价,更加全面系统地认识每一个排行榜背后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有所选择将世界大学排名的结果其应用到管理和决策活动中去。从这一角度来看,侯教授的报告让我们对世界大学评价有了一种新的理解和认识。 (文/温芳芳)
|
||||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专题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发布者:秋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