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国际会议专题 > 会议报告 > 正文 |
|
||||
|
||||
大会专题报告(八) 主讲人:黄慕萱 教授 林奇秀 助理教授 主 题:国际合作及不同计量方法在国家科研影响力评估中的影响 2010年11月5日下午,台湾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慕萱女士与林奇秀老师作了以“国际合作及不同计量方法在国家科研影响力评估中的影响”为题的学术报告。
众所周知,发文量和被引频次是科学评价中两个重要的指标,在对这两个指标进行计量时,如果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所生成的评价结果会存在很大的差别。在统计合著论文时,主要有四种方法,第一种是每个合著作者都计算一次,第二种是只统计第一作者,第三种是只统计通讯作者,第四种是对每个合著者赋予不同的权重。这四种统计方法会带来截然不同的评价结果。在对国家的科研影响力进行评价时亦是如此。随着国家之间的科研合作日益增多,各国发文量及其被引频次统计方法的差别会对国家科研影响力评估结果造成巨大的影响。 黄教授和林老师以过去20年(1989-2008)ISI WoS数据库中来自165个国家的1,445,273篇物理学论文为研究样本,对该问题进行计量和分析,并依据统计结果向我们定量化地展示了不同计量方法对国家科研影响力评价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发文量和被引频次统计方法的差别对各个国家的科研影响力排名产生非常显著的影响。如果采用第一种统计方法,即只要作者名称出现一次即算作一次发文,而不考虑合著作者排名顺序,会造成较大的统计误差,很难真实反映每个国家的真实科研影响力,而且这种统计方法对于欧洲国家非常有利。而其他三种统计方法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显公平。黄教授和林老师认为,造成这一差异原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首先,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合著的论文中,发展中国家作者往往发挥着主导作用,对论文的贡献度更大一些,而第一种计分方法没有反映出合著作者贡献度的差别。其次,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较少参与国际合作,所发表的国际合著论文数量较少,因此在采用第一种统计方法时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 黄教授和林老师的报告引发了我们对于科研合作问题的深刻思考,在“大科学”时代背景之下,合著论文日益增多,如何合理地确定每个合著作者的贡献程度,如何选择更为科学合理的计量方法,是摆在所有从事科学评价和科研管理人员面前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课题。如果对该问题处理不当,不仅不能真实反映评价对象的真实水平,而且会引发公众对评价结果的质疑和否定。因此,黄教授和林老师的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我们今后改进科学评价方法、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具有重大的启发价值和指导作用。 (文/温芳芳)
|
||||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专题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发布者:wuhui]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