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促进民办教育发展要出新招 对于敢于率先吃螃蟹者,应当竖起大拇指,无论是对于敢于打体制内主意并善于从制度设计层面出招的浙江,还是对于在制度出台后敢于从体制内出走的人。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根据浙江省人力社保厅、省教育厅、省卫生计生委近日发布的《关于促进公办与民办学校、医疗机构之间人才合理有序流动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从2016年起鼓励支持在编公办学校教师、医院医护人员解除或终止事业单位聘用合同,流动到民办学校、医疗机构工作。上述人员可选择继续参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或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所在单位不得限制人员流动。 促进人才向民营机构合理流动,居然打体制内的主意,浙江此次可谓出新招了。以前不是没人想过打体制内的主意,但由于体制内人员享受各种福利保障甚至特殊照顾,很少有人愿意主动离开,光打主意没有好的招数也没用。其实,浙江早在2013年就开始打主意了,当时出台了两个文件,主要用意也是鼓励公办与民办学校、医疗机构之间人才合理有序流动。但当时国家层面还未开始实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公办机构人员的“铁饭碗”意识依然很浓,尽管不少民办教育、医疗机构的薪酬待遇比公办机构有优势,但鲜有人迈得开步伐。如今,实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养老金“双轨制”不再,意味着曾经被许多人羡慕的公务员(课程)、教师、医生的“铁饭碗”被真正打破,原来让大家留恋的体制内的身份优势也将逐步失去,这个时候出招,自然是时机正好。 招是好招,时机也正好,但还会有人怀疑这些招数能否灵验。其实,招数灵不灵验,还要与当地的具体情况和背景条件结合起来看。在浙江这些经济发达地区,不但很多民办医院采取了高薪聘请专家医生的方式,很多民办学校也高薪招聘校长和骨干教师。之前确实有人囿于“铁饭碗”的观念,加上一些公办机构对人员外流有严格限制,所以很多人心动却无法行动。但如今,当“铁饭碗”所附带的保障尤其是退休后的保障再无体制内特有的优势后,人才流动自然会按照市场原则用脚投票。现在不少公务员甚至身居要职的官员纷纷辞职“下海”,便是此理。试想如果原在编公办学校教师、医院医护人员流动到“两民机构”后,还可选择继续参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在养老保险上享受和体制内人员一样的待遇,而在新的民办机构又能拿到更高的薪水并获得重用,职业发展站上新的台阶,有什么理由不去尝试一下呢? 说是新招,很重要一点是因为这也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招。促进教育均衡,不但要注重地区均衡,更要注重类别均衡。以往地区均衡更受重视。各地都推行公办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但基本只限于公办学校系统。事实上,若能想方设法在促进公办和民办教育之间的均衡上做一些文章,更有创新意味。笔者前段时间恰好在浙江调研,了解到在推行地区均衡方面,浙江在全国来说已经算是走在前面了。此次围绕类别均衡做文章,更是想法超前,值得肯定。若能通过公办、民办师资的合理流动,将促进民办学校更好发展,缩小其与公办学校之间的差距,更稳妥地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当然,叫好之余,也要冷静分析。浙江的新招真正落地,还有几个现实问题不得不面对。首先,虽说“铁饭碗”开始被打破,但不少体制内之人毕竟还抱着幻想或感觉前景并未明朗,未必马上将心动转化为行动。其次,一项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考虑其他制约因素。拿杭州市来说,公办学校人员编制严重紧缺,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文件规定所在单位不得限制人员流动,但关系到利益博弈,流动发生之时公职人员能否心甘情愿,还要打个问号。最后,新招毕竟是新招,能否形成经验并全面推广,还有待考察。因为我国地区之间差异很大,并不是所有地区都具备浙江民间资本和民营机构那样足够的经济吸引力。 不管怎样,对于敢于率先吃螃蟹者,还是应当竖起大拇指的,无论是对于敢于打体制内主意并善于从制度设计层面出招的浙江,还是对于在制度出台后敢于从体制内出走的人。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中国教育报)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福州大学音乐学专业2016年招生简章
·美国工作签证附加申请费上调 中国学生“叫苦”
·校服腐败利益链条:文件“开道”教育部门“揩
·重庆大学:构建“互联网+学生工作”新平台
·减少对科研创新和学术活动直接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