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下午2点,教育部南楼301会议室,座无虚席。会议伊始,还有不在参会名册的企业代表,陆续赶来。可以看出,这场产学合作育人项目交流研讨会,切中了企业技术创新、人才招揽的要害。 创新驱动视野下的校企合作 创新驱动上升为国家战略,核心是科技创新,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驱动靠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与人才第一资源的结合点,高等教育责无旁贷。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要实现这样的转变,离不开产学合作育人。”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开宗明义,“正如产业企业的生产要对接市场需求一样,工科人才培养需要对接产业企业的人才需求。” 互联网+的时代,创新型人才最为抢手。与以往不同的是,就互联网创新而言,小团队也可以成就大事业。用百度校园品牌总监张高的话说,就是“不要把实习生当职场小鲜肉,而要创造机会让他们接触最新的技术,每一个有创造性的想法都可以被实现”。 于是,有不少企业像百度一样,把目光瞄准了高校,通过各种人才计划、创新竞赛发掘和培养业界最紧缺的创新人才。 “百度技术进校园,是把互联网的新兴技术、最佳项目实践经验,尤其是互联网人才特殊的知识、技能需求引入教学,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是完成企业需求和高校教育对接、营造热烈开放的学习环境的创新尝试。”张高表示。 谷歌公司教育合作项目部朱爱民总结近年来开展校企合作的经验,也发现“模式清晰、流程顺畅的校企合作有利于共同推进科技创新,同时,储备人才”。谷歌今年将深入开展移动应用课程体系建设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两大项目,重点培育大学生的创新和创业精神。 寻找合作的共赢点 “校企合作最重要的是双赢,这是设计所有合作项目的宗旨。问题是:选择什么形式和内容来合作?这是需要企业深入研究和整理的,必须要清楚我们有什么,怎样才能帮到大学生。”张高直言不讳,当初百度合作的需求并不旺盛,很多部门不希望将产品拿到高校去合作,认为自己开发更快些。 但百度的实践证明,基于技术需求的合作,效果更好。“题目本身有价值,高校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很高。现在百度的技术部门排着队来找合作,2014年百度面向高校发布来自内部14个部门提交的47个技术问题,经过评审最终选择了35个对外发布。”张高表示。 记者发现,“应反映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体现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产学合作项目的前沿性,被明确写进教育部征集2015年项目的要求。 “与日新月异的互联网行业不同,传统产业校企合作的侧重点应放在哪呢?”艾默生过程控制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经理冯晶、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教育合作部专员元娜等企业代表表达了同样的困惑。 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吴爱华处长表示,传统产业的企业在推进高校专业综合改革上大有可为,不仅要将新的技术发展进入教学内容中,而且在推进工程训练、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传统产业也要将互联互通、技术创新的需求带到校企合作中来。 创新校企合作生态系统 校企合作如何1+1 2?“激发生态系统创新。”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企业事务部经理秦征说,在与高校合作方面,英特尔已经从单纯地开设一两门课,发展到与学校合作更新课程体系,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积累“普适性”的经验和模式,推动高校间的合作。同时,通过产业合作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 秦征的观点,得到了与会企业代表的认同。阿里巴巴集团阿里云合作伙伴事业部团队负责人李岩表示,阿里巴巴今年将与教育部共同推进校企合作,但并不是“单枪匹马”地进校园,而是以阿里生态一起进,这样可以让大学生学习和体验到真实的创业生态圈。 朱爱民介绍说,他们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项目时,也将遴选合适的投资机构作为合作伙伴。这无疑有利于让学生学会如何看市场、找项目,更为他们提供获得创业资金的机会。 “在与高校合作的过程中,企业间的交流和合作也很重要。”赛灵思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大学计划亚太区经理陆佳华和中软国际有限公司北京ETC总经理罗娅在这点上,不谋而合。他们认为,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时间有先后,但都会遇到一些共性问题,大家可以相互借鉴经验,或者整合资源,共同推动校企合作。 张大良说,产业升级,高校转型,都离不开产学合作。“学校与企业,要共同研究制定教学质量标准,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开发教材更新教学内容,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过程,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只有实现上述八个共同,高校转型发展的目标才能实现,才能培养更多产业企业急需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中国矿业大学实验室发生爆燃事故 造成1死4伤
·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子纵向流动渠道
·甘肃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学生安全教育
·美国大学双录取黑幕大揭底
·乡村教师走进中国国家改革议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