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11月25日电 (见习记者 施佳秀)11月25日,来自台湾、香港的教师联手内地名师打破了以往的应试教育框架,近十位名师以“同课异构”的形式给浙江杭州市大成岳家湾实验学校的学生带来一场头脑风暴,引燃了学生的课堂激情,来自两岸三地的名师,期冀以这样的形式,推崇非连续性文本的探究性教学。 香港中国语文教育研究学会会长刘筱玲对此极为赞赏,她认为,应该打破以考试为中心的观念,正视素质教学,实现教育的不断变革。 近年来,同课异构在中国特别兴起,同一节的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 张小柔是谁?课堂的一开头,杭州长江实验小学教师戴一苗就通过一篇《张小柔》的文章引起了班级同学的兴趣。“我知道了,张小柔是一只猫。”一位学生举手道,“它看见老鼠觉得可爱,还一下子跳上了书桌,人不可能一下子跳上书桌的。” 这位学生回答赢得了全班的认可,学生们纷纷举手,提出确认“它是一只猫”的证据,一时班级里的气氛格外活跃。 “它盯着爸爸的地毯发呆,人不可能盯着地毯发呆。”戴一苗通过一则故事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们的眼球,大家纷纷当起了小侦探。 作为“同课异构”的另一名教师,台湾高雄市安招国小教师陈俐伶的课堂也不断与学生做着互动。陈俐伶提问,科技给人们具体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 “科技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和谐,我爸妈就经常用照相机给我拍照,留下最宝贵的瞬间。”一位女同学抢答道。“科技让同学变得生疏,大家聚会都在玩手机,变成了低头族。”另一位同学的回答引发了其余同学的深思。 一位来自台湾的老师向记者吐槽,目前有很多老师实行填鸭式教学,上课时过多重视知识点教授,而非学生的兴趣培养。 “平常上课我们也在尝试改变上课的方式,用多种方式跟学生互动。”一位旁听的老师告诉中新社记者,受“赢在起跑线上”观念的影响,这种教学方式的步子还迈得不够大。 “(这次课堂展示)老师准备非常充足,其实真正的课堂教育也可以做得到,现在的学校也有很多的互动版本,如果一节课做不到,那就两节课。”刘筱玲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每一代的孩子需求不一样,要根据社会科技的变革进行一定的教学方式转变。 “要以孩子为中心,不是以考试为中心。”刘筱玲认为,“应该以学生的兴趣为先,能力提升了,考试自然就能应对。”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评论:无人创业的“创业班”教些什么
·教育部:落实90%免费师范生任教 不履约罚钱
·资源配置不均 “985”“211”直指高校行政化之弊
·上海高校设“大国方略”课程聚焦热点
·两岸三地名师“同课异构” “破壳”应试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