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钢琴家柴琼妍 越来越多的中国钢琴家在国际乐坛上崭露头角,他们情感细腻、技巧高超、气质不凡。越来越多的家长让自己的孩子学钢琴,希望他们能够像那些名家一样,或许没有那么高的音乐水平,但具备一定的音乐修养。仅从上海的数据来看,从最早1988年只有352人报名考级,到2000年突破2万人大关,近10年来的报考人数一直徘徊在2万人左右,并小幅增长。 但这么多苦学的琴童真的得到了良好的钢琴教育吗?他们的指法是否正确?音乐修养提高了吗?他们是学音乐,还只是为了考级? 在钢琴家柴琼妍博士(Jenny Q Chai)看来,拼命去考级的学生占到了很大一部分。柴琼妍曾被《纽约时报》誉为“辉煌,无畏的年轻钢琴家”,不仅是YvarMikhashoff钢琴家/作曲家2011年国际比赛的冠军、Keys to the Future国际当代钢琴比赛一等奖获得者,更是2010年德国政府DAAD国际学术交流音乐艺术奖得主。 柴博士3岁就随母习琴,可以说是一位资历颇深的“琴童”。在13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入了有天才音乐学院之称的柯蒂斯音乐学院,之后便开始在回国的暑期帮母亲教学生钢琴,接触中国琴童已有18年之久。近日,柴琼妍博士在接受外滩教育采访时,总结了中国琴童的几大误区。 1、学琴功利,揠苗助长 柴琼妍告诉记者:“在接触了许多学生和家长之后,我发现,他们存在很大的误区,其中一个就是将级数变成了衡量学生钢琴水平的标准。” 家长以此作为衡量标准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缘由就是很多老师都宣称考级速度有多快,在多少年里可以考出钢琴十级,这就使得非专业的家长产生十级就是钢琴最高水平的误解。其实从专业的角度来看,考级的水准并不高。 这并不是说考级完全没有可取之处,毕竟评委都是非常专业的老师,但“越是专业的评委,越是了解学生的辛苦,有时会让勉强达到该级数要求的学生通过,给予他们苦学的肯定。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学生会在第二年继续参加9级10级这样更高难度的考试。要知道,达到前一级别就已经有些勉强了,再往上学只会增加负担,”说起考级的孩子,柴博士一脸无奈。 家长需要明白的是,音乐靠孩子长时间感悟、练习慢慢熏陶出来的,不应该功利地去不断考级,揠苗助长最要不得。 2、不掌握正确姿势,伤害身体 过度关注考级就会产生一系列的连环效应,比如学习方法过于激进,甚至也会出现老师只关注学生完成曲子的情况,而不关心姿势,发力方法和指法的正确性,最终对学生的身体造成伤害。 “我有很多学生在来我的音乐学校学习之前,很多因为方法不对以及过于激进导致身体状况出了问题,弹琴弹到患腱鞘炎,脊椎出现问题,有的甚至最后连杯子都拿不起来,”柴博士告诉记者。 对于那些特别有天赋的孩子来说,这样的情况更严重。因为学生本身天赋异禀,他的钢琴老师就会加快其考级速度,这样,孩子就会在不断的练习之中,为了考9级、10级这样的曲目而猛练。老师只管考级却不会教放松和正确的演奏技巧,只一味要求快和响。我们能够想象,他们的手腕就会开始发炎,最后不仅会导致不得不放弃钢琴学习,甚至影响到日常生活。 不仅是手部的问题,弹钢琴是整个身体一起的活动,需要有正确的坐姿和手脚摆放的位置。“很多老师都没有在教姿势的部分,我看到很多同学没有重心,上半身蜷缩,完全僵硬。” 这不是危言耸听,身体出现状况的孩子比比皆是。 柴博士提到,她有一个学生,名字叫Paul,是一个19岁的男孩子。非常有天赋,并且热爱音乐,在认识Paul的时候,他就已经考出了钢琴10级。 但令人遗憾的是,之前Paul所经历的训练完全是针对考级而设,缺少正统完善的训练,包括姿势纠正、手势纠正等等。这对他造成的后遗症就是背肌非常僵硬,坐直弹琴没多久就会腰痛。之后医生建议他穿“背背佳”弹琴。在经过纠正并且掌握正确的姿势之后,Paul考上了美国一所著名的音乐学院,还拿到了半奖奖学金。 Paul最终被“救”回来了。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那么幸运。柴博士就曾经遇到过一个女学生,由于长期错误姿势练琴导致手腕反复发炎,最终与钢琴无缘。 3、练习曲目固定,误人子弟 目前考级老师是怎么来教钢琴的呢?柴博士告诉记者:“一般来说,强调考级的老师,半年里只会练习两三首考级曲目,反复练习,根本不会更换。” 这样的练习还会产生一种情况:就是有很多学生根本不识谱,他们会弹的曲子完全是靠背出来的,老师弹一句,学生弹一句。 通过这样方式学琴的孩子考出10级过了半年之后,很可能连四级的曲子都弹不出来。“因为他们完全不识谱。我自己也碰到过考出10级的学生看谱还是非常疙疙瘩瘩的。有些6级7级的学生完全一点谱子都不认识,”。这样不懂谱、背谱的学生如果让他们从双手弹变成分手弹,就完全不会了。“可以说他们之前弹曲子完全是靠机械化的身体记忆,一旦单手弹,就无法完成了。这样的学生完全走不远。非常误人子弟。” 那么,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怎样的? 来自柴博士的建议是:每个礼拜或者每两个礼拜更新曲子的难度。学生学更多的曲子,才会增长技术并加强对作曲家风格的了解。 除了考级曲目之外,学生还应该认真弹奏练习曲,一本练习曲之中会有很多不同指法的练习。比如中国学生比较多练的钢琴家哈农以及车尔尼的一系列练习曲。柴博士还建议大家练习车尔尼的同时不能放弃克拉莫的《练习曲集》,这本练习曲对练习放松和不同的手腕手臂结合运用非常有必要。 在练习的时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制定不同的进度,有天赋的学生可以相对快一些,或者跳过一些熟悉的技巧练习。 4、不学乐理,感受肤浅 柴博士还提到了另外一个典型的中国问题。那就是“认为快和响是好技术的标准”,用她的话说“这是极度肤浅的”。虽然有些学生可以弹得很快,但是在音色上的缺陷很多。 钢琴和其他东西不一样,每一个键的轻重、动作都可以影响它出来的音色,这就需要非常到位的控制力。 “真正好音乐的标准应该是音色、旋律还有对曲目的理解结合而成的,就像唱歌一样,”柴博士打了个比喻。 这就意味着,学钢琴不应该一味的只是将旋律演奏出来,还应该加入自己的理解。于是,乐理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乐理,从字面上理解,就是音乐的道理。但很多中国的学生和老师浅显地将其认为是“视唱练耳”,其实远超于此。乐理包含很多东西,包括音乐文学、钢琴文学以及每个不同时代音乐的风格特点等。 对乐理有一定理解之后,融入自己的感受,才会产生有灵魂的音乐。“像很多不同的风格,比如钢琴印象派是和印象派画作是完全结合着的,钢琴家弹奏出来就会有法国印象派的感觉;而巴洛克风格则可以弹奏得非常精致,具有线条感,从音乐中可以感受到明显的色彩对比。这些都是出于自身对音乐的背景、作曲家风格、时代风格等等理解之后,再通过自己的双手演奏出来的,”柴博士解释道。 所以,学习音乐也好,练钢琴也罢,都应该是一个非常平衡的过程,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在情感、技术以及基本知识等方面均衡发展。 对话柴琼妍 “琴童可以同时尝试学习声乐和作曲” B=外滩教育 C=柴琼妍 B:可否先谈一下您的个人经历? C:我3岁的时候开始练钢琴,7岁考入上海音乐学院。 13岁那年,就进入了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学习,是当时学校最年轻的中国学生。那年中国收了两名学生,一个是我,另一个是大我两岁的郎朗。 本科读完之后,以全额奖学金进入了曼哈顿音乐学院。也是在那里,我完成了硕士和博士的学业。之后就回到上海创办了飞思乐音乐学院,希望能够把国外一些优质的教育方法带回中国。 B:您13岁初到美国,换了一种教学方式,有没有感到非常大的差异? C:这个差异是非常大的,但是我个人觉得非常好。 我在中国学习的时候,完全没有接触过乐理之类的内容,是到了柯蒂斯之后才接触到,然后才发现,美国所有音乐学院的乐理学习和弹奏是同步的,而不是不知所谓的弹琴,这点给我感触很大,这也是我为什么说学生要同步学乐理的原因。 还有一点,就是美国的教育非常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 我本身是中国教育系统出来的,在学生时代也算是比较有天赋。但一般来说,中国的老师不太会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也不支持学生自己寻求个性。 在到美国之后,我有幸得到了西莫尔·李普金教授的教导,他是贝多芬与肖邦的直系弟子,在音乐上有很高的造诣。 在上课时,他有时会天马行空的给我讲曲子,有时会讲这个作曲家的生平,或是他创造的交响乐、歌剧、以及一些作曲家,乐评家们写的书等等,这会帮助你去了解不同作品的风格,更好的诠释音乐。而多数中国老师可能只会单纯的教一些音的强弱这类内容。 B:您提到之前有教过中国学生,那对国外的学生有没有了解? C:我教过七八岁至十几岁的美国小朋友。 一般来说,我都会在教钢琴同时教他们基础的乐理。 在教学过程中,会感到美国小孩比较主动,个性突出,而且学习态度非常好。而且,很多美国小孩在有了一定的技巧之后就会自己尝试即兴演奏或者作曲。这很可能是因为美国父母不太会要求孩子必须学习某样东西,所以我遇到的孩子都是本身对音乐比较有兴趣,所以主动性强。 但我见到很多中国小孩就比较不爱音乐,可能其中部分是被父母逼着学的。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让他们选择,如果孩子完全不喜欢音乐,那么逼着他们学只会适得其反。 我也见到有些孩子喜欢音乐,但不喜欢练琴,那也是很自然的,——很多大钢琴家们也不喜欢练琴。 这样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自己单独跟老师上课,不要让家长坐在边上。这样很快孩子就会意识到学琴、练琴是他自己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和责任,只要他喜欢这个老师,而这个老师也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孩子马上就好自己认真练起琴来的。而且这样的练琴是为自己练,而不是爸爸妈妈练,立刻事半功倍。 B:您学过其他的乐器吗?练钢琴的孩子学习其他的音乐项目是不是比较好? C:我在柯蒂斯的时候学过声乐。 因为声乐是最原始的发声,自己的身体就是乐器。像钢琴家鲁宾斯坦就说过,如果你做不了一个好的歌唱家,你就永远做不了一个好的钢琴家。 就个人的经验,我建议现在的钢琴学生可以学一下声乐。不一定要很死板地学习,但是学习一下吐气,怎么唱得好听还是很有帮助的。 之后,我在曼哈顿音乐学院期间学习了作曲。作曲也很关键,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其实很多学生学不好,是因为不认音,但他们一旦开始学作曲就会马上认音。而在创作完之后,他就会弹奏一下自己的“大作”,马上就增加学习的主动性。 柴博士给琴童们的学琴小建议 补充乐理知识,多了解音乐家和作曲家的生平 多听交响乐和歌剧 好的作曲家不会只写钢琴曲,他们的交响乐和歌剧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作曲家的风格。 不要模仿CD 学生模仿CD只能学到三脚猫的功夫。而且,不同曲子的诠释应该有自己的理解,不能单纯模仿别人。 挑选钢琴老师要注意 学音乐的人都非常注重师门,老师和学生之间是一个非常亲密、言传身教的传承关系,很多动作、指法、理解都是需要老师在旁边教。所以挑选老师的时候,可以特别注意他的简历,问一下他的老师是谁,如果是名师的话,那会可信得多。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MOOC是如何变革MIT的数字教育的?
·华科两硕士搭伙卖水果 高校崛起“水果帮”
·研究生推免不再分学术学位专业学位
·教育部:2014起推免研究生不再设置留校限额
·假拘捕令骗翻女研究生 近四万元被骗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