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24日,安徽合肥一位考生因高考()成绩不理想,查得分数几小时后,从27楼坠落身亡。 每年高考结束后,不少考生因考试失利而“崩溃”。有的表现出焦虑症状,如紧张、烦躁、易怒、失眠、坐立不安等;有的出现精神萎靡、沮丧、抑郁等症状……心理专家表示,学生如出现此类高考后综合征,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否则会形成恶性循环。 “独木桥”成为心理压力源 半月谈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高考结束后,很多学生不同程度出现了考后综合征。一些考生觉得压力突然被释放,又没有任何外在约束,就疯狂地去玩。“我和同学白天打游戏,晚上喝酒看世界杯。由于作息时间不规律,肠胃出现问题,不得不住院接受治疗。”考生房奕鹏说。 “等分数的过程比平时更紧张、更煎熬,心始终没有放下来。父母也不轻松,他们悬着一颗心。”长春市考生车晶告诉记者。 “公布成绩后,女儿发现自己的成绩比平时差了30多分,于是吃不好、睡不好,一直自责,还把自己关进房间不出来。我也一夜间急白了头发,不知道上哪所学校更合适。”45岁的张光明显得十分憔悴,无奈地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平时很优秀的考生在成绩出来后,觉得自己没考出原来的水平,变得情绪低落、自怨自责,负疚心理强烈;有的考生变得很暴躁,常常因为小事与家人发生争执;更为严重的考生,甚至会出现轻生的念头。 吉林大学心理系教授胡远超表示:“高考是一个重大的心理应激源。考试在很多时候超越了应试本身,成为学生和家长寄托人生价值、希望以及尊严的一个重要节点。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和家长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 “在与孩子一起等待成绩的日子,我也经常梦见自己又回到了高考时刻。卷子发下来,可我一点儿没复习,看着别人刷刷地答题,自己心急如焚。考试内容多半是看不懂的数学,或者是从未背诵过的历史,经常是在一身冷汗中惊醒。”考生家长张静蕾告诉记者,自己24年前就被高考煎熬过,如今再次与女儿一起承受高考带来的压力。 孩子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家长 “家长的态度和想法造成了孩子的心理压力。”吉林省北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沈键说,面对高考,很多家长感觉如临大敌,诚惶诚恐,把自己人生的成败、希望都压在孩子身上。如果孩子考不好,家长就觉得自己培养孩子十几年一事无成。“家长虽然嘴上不说,但家长的态度、表情、声音等,都潜移默化地告诉了孩子。” “虽然父母没有说一定要考好之类的话,但高中三年自己一直是家里的重点保护对象,伙食也提高了一个档次,母亲陪着熬夜,我心里能够感受到父母的那种期待。”考生王琳璇说,高考前一直告诫自己绝不能失手,情绪难免焦虑。 考生黄媛媛今年是第二次参加高考。“父母小时候因为家庭困难没有上大学,一直想让我考上大学,圆他们的梦。”黄媛媛告诉记者,她在父母严格要求下,无论怎么努力都得不到一句赞赏。在这样的高压下,她始终认为自己是个差生,去年高考虽然过了本科线,却没考上理想的大学,按父母的意愿,她又复读了一年。 “复读期间更是感到压力山大,总是做着进入考场的梦,不是忘了拿准考证,就是迟到了。”黄媛媛说,自己的高考就是为父母而战,否则坚决不考了。 沈键认为,很多父母要求孩子来承担他们没有实现的人生理想,造成孩子一直在负重前行。 此外,一些父母名存实亡的婚姻关系,也让孩子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我知道他们一直为了等我高考结束才离婚,我心里一直非常害怕高考的到来。”考生刘云告诉记者,父母关系一直不好,考前的异常宁静,让她感到很痛苦。高考后第二天,父母同她进行了谈话,他们选择了离婚。“这些天,我一直泪流不止。” 记者从长春市婚姻登记处了解到,不少婚姻出现危机的夫妻选择在孩子考试后离婚,从而使高考后一段时间成为离婚高峰期。 长春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处长冉明认为,18岁考上大学的孩子,只能说明生理上长大了,但不能作为心理成熟的标准。从一直有人管、有人盯,到没人管、没人问,这些基本生活问题容易让孩子感到迷茫、无奈。父母此时离婚,会对孩子心理造成严重影响。 营造良好氛围,不能过度渲染高考 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心理教师康成认为,高考后学生反映出来的放纵、抑郁、焦虑、茫然等综合征,需要社会共同努力加以调整。 康成认为,这些年社会舆论的过分渲染,对高考状元的无限放大,都会对其他考生造成压力。尤其是落榜的考生,或者是没有发挥好的考生,内心的压力会更大。“社会有责任,也应该尽可能淡化高考的作用。” “毕竟不是所有孩子都有情绪波动,一些孩子也会很好地进行调整,这与家长的教育有关。”沈键认为,当前有的独生子女一直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除了学习,很多事都不让做。高考自小就被父母设定成未来的目标,因此很多孩子就把高考当成了“战场”,造成考前过分紧张。考后如果失利,打击将是沉重的。 长春市第一〇五中学老师孙玉范曾多次带高三毕业班,他认为,学校应尽量给学生创造轻松的环境,不过多强调高考的重要性、紧迫性,而是多与学生们畅谈理想和未来,给学生以希望;多创造机会,让一些上了大学或没上大学的成功人士来校与孩子们交流,让他们看到一次高考对于未来人生的影响并不是决定性的,最终要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这样就会让学生能够坦然面对高考,摆脱“上刑场”的悲壮感,减少高考后压力。 “家长不要总想着培养出色的孩子,因为出色的孩子往往比别人承受更多的压力。”心理专家认为,家长在教育理念上要改变,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孩子,因为真正优秀的孩子是承受能力强,抗干扰能力强,不要让孩子过于紧盯高考。 胡远超强调,家长在孩子高考后一定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进而帮助孩子。一是调整认知,降低自己和孩子对高考成绩的期待,客观看待孩子的成绩,尊重孩子的发展意愿;二是学会做孩子的坚强后盾,而不是负面压力源;三是肯定自己,不要把孩子高考的成败与自己的人生价值挂钩;四是学会与孩子适度分离。孩子有自己的生活,而且必将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父母一方尤其是母亲,要处理好与孩子的分离,放手让孩子去处理自己的事情。(记者 张颖 刘硕) 客户端教育频道已上线,欢迎您在频道设置里添加。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毕业生社区义务教老年人唱歌 每周一三五风雨无
·西班牙传统捕野马节举行 上演激烈“人马大战”
·上海交大试点录取改革 三项成绩共同决定综合成
·安徽大学生村官猝死单位宿舍 家属怀疑陪酒致死
·北京“新初一”陆续开考 校方称不按成绩分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