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大学应该是校长、教授与学生之间没有距离。我们的人才培养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昨天,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向学子发出邀请—欢迎报考华工! 广州日报:在“钱学森之问”这个待解命题的背景下,我们一直在关注华南理工大学基因组科学创新班学生取得的成绩。在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上,华南理工大学有着什么样的理念和做法? “会创业是华工学子的本事” 王迎军:华南理工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非常明确,就是要培养高素质、“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我对同学们说,躬行实践、不尚空谈是华工人的特质,敢创新、能创造、会创业是华工学子的本事。 拿你提到的基因组科学创新班来说,这个班在5年的时间里,有53人次在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尖学术杂志上,发表了43篇高水平学术论文,这在国内包括国际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被称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华工模式”。 广州日报: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来讲,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培养体系,是否会带来办学成本的增加? 王迎军: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不能简单考虑当下的投入,我们对此可以说是全力以赴。比如我们针对大一的学生就实行“英才培养”计划,让优秀的高考()考生入校时就接受院士、名师团队的选拔,获得人力、财力、物力上的支持。去年广东省内理科录取最高分的方素,就进入了建筑学院何镜堂院士的团队,接受何院士的亲自指导。 广州日报:华南理工大学打造高起点、个性化的培养平台,从生源上来说,实现了“输血”功能。那么如何建设“造血”功能? 王迎军:在我眼里,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亮点,关键是如何让他发光。一流的大学,应该通过体制机制上的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每一位学生都脱颖而出,光芒四射。作为“985工程”、“211工程”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并不缺乏优越的校内办学资源,也吸引着大量的校外优质资源,我们必须建立起科学的体制机制,让这些资源转化为育人的合力。 师资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 广州日报:科学的体制机制,对于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的保证也一样重要。 王迎军:的确如此,不是说光有硬件就能建高水平的大学,最关键的还是要靠人,靠人才。华工早在第十五次党代会上就提出了“人才强校”战略,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为了更好地让科研服务于人才的培养,我们单独设立了公共教学团队,对他们提出科研工作量的要求。 支持博士生在学校做实验 广州日报:除了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华工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也是人才培养上的一大亮点。在这方面学校有什么经验? 王迎军: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关键是学校要给充分的支持。我们有个博士生胡大为在大二时就想研究一种新型催化剂,用来减少煤炭损耗、降低污染。我们觉得他的想法不错,就支持他在学校的实验室里不断做实验,两年里一共做了3000多次实验,终于研制成功。现在他成立的创业公司年产值已达到3000万元。 我们有一位刚刚毕业的年轻校友陈第,去年入选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排行榜。他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就不是一个只会读书的孩子。后来他也说:“华南理工大学的学术氛围很浓厚、很自由,经常鼓励我们多动手。” 广州日报:“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生”成为就业市场上的一个“金字招牌”,其中有什么精神内核? 王迎军:我们培养的学生既务实又创新,很受用人单位的喜欢。很多来华工招聘的用人单位都跟我说,往往就是他们单位聘用了华工的毕业生,然后这些毕业生表现都很优秀,所以他们再招聘就会点名要华工的学生。 华工四分之一毕业生 进世界或中国500强 广州日报:也就是说,人才培养质量是就业的根本保证。 王迎军:是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带来的不仅是高就业率,还有一流的就业质量。华工有1/4的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或中国500强企业工作。 第三方咨询机构麦可思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调查,它发现在北上广深四个地方工作的2012届毕业生,在工作半年之后,华工的毕业生的平均薪酬要比全国985高校的平均水平高出400多元,从这个调查我们也能看出华工学生的就业质量确实是很好的。 华工七成以上学生 有两个以上OFFER 就业质量高,不仅学生满意,家长也满意。前几天我到一个本科毕业生家里家访,他的母亲告诉我说,孩子现在跟华为签了约,每年年薪13万元,真没想到一个本科生一毕业就能有这么高的工资。我告诉她说,像这样刚毕业就年薪十几万元的学生在华工是很正常的。 根据我们统计,在就业的时候,华工有七成以上的学生手上有两个以上的录用通知,对他们来说,就业不难,难的是选择哪一家的录用通知。(记者陈翔 通讯员华轩) (广州日报 陈翔 华轩)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教授手写百万字教案走红 沉甸甸的教案给人启示
·校园“僵尸自行车”浪费惊人 学校头疼多举措治
·北京学校公车汽油消耗须上报 学校能耗将排名
·沈阳高校现学霸寝室 五人考研上名校一人考取事
·华工校长王迎军:好的大学校长与学生没有距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