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教育要闻 > 正文
“品德可加分”需要回应两个疑问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5-26 10:21
分享到:

  自去年9月中下旬以来,全国各省份招生考试部门就开始陆续发布2014年高考()相关信息。截至目前,31个省份均已正式出台高考新政。其中,各地加分大瘦身最引人关注。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13个省份加分项目中提及思想品德及见义勇为,北京、浙江、四川三省市甚至奖励加20分。

  高考加分的目的,在于选拔特殊的优秀人才。这种制度设计的初衷和本意,没有任何问题。可问题是,高考加分在现实中频频走样,高考加分往往成为一些有权有势有钱学生的高考捷径。虽然,高考加分的细则非常清楚,何种项目可以加多少分一目了然,但是因为所有的加分都是由人来审核的,加分的具体制度又存在公开不够、审核过粗、处罚过轻等情形,高考加分中的舞弊现象也就不足为奇。

  那么,高考加分应该如何改革呢?一个大前提是,必须减少高考加分,能不加的就不加,能少加的就少加。这是一种基于现实的务实考量。一方面,高考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公平,如果高考加分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这种公平,就应该在权衡和取舍之下,减少高考加分,这一点毋庸置疑;另一方面,高考加分总是容易出问题,制度建设总是让人感觉没有到位,那倒不如直接减少高考加分,减得越多,可操纵的空间就越少。就像取消“点招”一样,谁都知道这可能让一些优秀的人才被刷下,但是没有办法,高考的主要功能更需要保障。

  同时,一个小前提是,必须保障高考加分的合理,加分的指向应该与人才有关,加分的内容必须可以量化,加分的考核必须可以公开。只有高考加分做到了细节真实、制度完善,高考加分才能成为一个正向的设计,而不是一个有损高考和考生权益的东西。

  以这样的视角看,“品德可加分”就存在两个问题需要讨论。一是,品德是否必须成为加分项?在高考加分正在减少的大背景下,大趋势下,如果品德不是必须的加分项,就不必纳入。尽管,没有人否认品学兼优的学生,是最理想的学生,品德也应该是人才的应有内涵;但是,高考不是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高考毕竟是专业人才的选拔。在常识层面上,评价专业人才,更主要的标准是其专业的素养与潜力,而不是其品德。所以,品德作为参考内容或许更符合高考选拔的本质,同时,这也不妨碍录取“指挥棒”对高考考生品德的引导。

  二是,品德可加分如何具体化?有时,一个措施说起来是容易的,也是可以产生良好效果的,但是其可行性直接决定了最初的善意能否完全释放出来。品德可加分也是如此。品德本来就是抽象的东西,它更可能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底该如何将这种内在的东西具体化呢?是所在学校的鉴定,还是学生的自我评价,抑或是种种荣誉称号?这些内容都可能偏离常态的品德。虽然,见义勇为可加分的争议会少些,但是何谓见义勇为本来就存在争议,同时对于高中生来说,号召其见义勇为风险会不会大了些?

  我们当然希望看到,学生在积极迎考的同时,还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还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只是,有时对品德的强调和重视应该符合其规律,对品德的引导和鼓励应注意其方式。显然,“品德可加分”就面临两个需要讨论的问题:必不必须;如何具体化。只有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让人信服,“品德可加分”的争议和质疑才能消除。(江苏教师 李劭强)

(北京青年报)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海外刮起“最炫民族风” 音乐孔子学院受热捧  ·中关村创新创业大道下月开街 十余创业机构将入  ·开设百项专题内容,十百千万工程全面启动  ·[人在海外]他为啥被20所海外大学相中  ·中国小金钟舞蹈大赛在广州百万葵园启动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