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崇丽云接到那条“补课”通知时,她正在俄罗斯出差。这个在外企工作的女白领立即报名,几乎忘了身在何处。 与此同时,卢瑾正在藏区陪伴当兵的丈夫。听说要“补课”,她想都没想,直接说要参加。 4月7日,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招生办),俄语系99级毕业生重回教室,补上了一节推迟11年的“俄语精读”课。讲台上,授课的人已经71岁了。 2003年“非典”来袭,暑假前两个月,和大多数高校一样,二外停课封校。 与此同时,俄语系教师李淑英即将退休,99级2班即将毕业。李淑英为该班讲授了3年的精读课,只剩“最后一课”:职业选择。 为此,她准备了厚厚的讲义,装了满腹临别赠言,却被“非典”挡在了教室门外。找不到老师的毕业班学生们,则在离校前留下一段视频,遗憾落泪。 今年3月初,李淑英回校参加活动,这段视频也重新闪回北二外校园的大屏幕上。校方很快决定,要补上这“最后一课”。 消息在俄语系99级微信群里扩散,崇丽云感慨极了。“非典”时,她被校外隔离,直到毕业才意识到,“那段时光,已经回不去了”。 而对卢瑾来说,“非典”封校前一天,这个北京姑娘回了趟家。第二天,她骑车一个多小时赶回学校上课,却只见大门紧锁,“遗憾到现在”。 人在北京的崔玉琪则直接参与了“补课”的筹备工作。她通知了全系两个班几乎所有同学,这才惊觉,离别和当年想象的完全不同,有些人一别竟是10年。 在北二外,超过6个部门的十几名师生参与进来。他们选定了“条件怀旧”的一号教学楼625教室,有人负责搜集老照片,有人负责搞定视频连线系统。“我还留着一张‘注意卫生’的‘非典’招贴画呢,要不要贴上?”校团委书记郝青梅特意询问。 在校方的“课程表”上,俄语系99级的“最后一课”仅仅是“怀旧课堂”系列的第一课。“青春不光是朱唇红颜,应该是我们对追求的坚守,对事业的执着。”校党委书记冯培表示,在校庆50周年之际举办这项活动,是要为青年教师做出示范。 4月7日中午,崔玉琪回校“补课”。她第一个迎向李淑英,却没想到老师脱口而出她的名字。事实上,李淑英能记得每一位学生。她身边很快热闹起来,几名女生还把自己的孩子带来了。 俄罗斯和北京有4小时时差,崇丽云特意早起,换上一件印有卡通猴子的套头衫,“显得青春一点”。卢瑾则认真洗漱,然后把电脑搬到了窗边信号好的地方。快到下午两点,14位99级俄语系毕业生已经坐定,崇丽云和卢瑾的画面也出现在教室大屏幕上。上课铃声响起,李淑英冲着镜子整了整头发和衣服,再一次走上讲台。 虽然没有时光机,但崇丽云觉得,她一下子回到了毕业那年。 场景、老师、同学都没变,桌上放着纸笔,黑板上写满单词。听到“谁来朗读课文”的询问,她心里有点紧张,和过去一模一样。 卢瑾几乎一动不动地盯着屏幕。尽管因为信号不好,她看到的画面老是定格,听到的声音也不大清晰。 “只要老师站在面前,就足够让我们珍惜了。”卢瑾说,在海拔3900多米的藏区,她“重回”学生时代。课堂上,曾经抢着发言的同学如今依然侃侃而谈,而害羞腼腆的男生也还是会躲避老师追问的目光。 讲台上的李淑英对学生们的反应充满感激。她仍然用俄语教学。“职业选择”的话题在10年后似乎更令人感慨,因为一些人的工作已经与俄语无关。 在崔玉琪看来,不管她和同学们当初作出了怎样的选择,俄语都已经是他们生命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而李淑英,则是“不可替代、没人比得上的那位老师”。平日里,她爱笑,爱唱歌,总是充满活力。即使当年学校已经停课,她依然打电话到各个寝室,询问每个毕业生的论文、工作情况。 那天,校长周烈一直站在门外,等待下课。“二外有很多为教育奉献了一辈子的优秀教师,就像李老师这样。”他说。而在组织者之一、俄语系的一位老师看来,这就是“怀旧课堂”真正的意义所在。 “在我心中,老师是很神圣的一个词。”他说,怀旧,不仅仅是追忆过往的美好,更是要展示“立德树人”的精神。 直到所有人离开教室,崇丽云仍然盯着屏幕。她觉得自己刚刚经历了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堂课。大学生活再来一次的话,她觉得自己不会那么贪玩儿了。 卢瑾也终于补上了11年前失落的那块名叫“告别”的大学拼图。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下课后,李淑英冲着摄像头望向她,音频信号模糊,但她还是听见老师说了两个字:“娜嘉。”那是她用了十几年的俄文名字,意为希望。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猥亵女生老师被刑拘 涉事学校校长引咎辞职
·中国高校队 首进国际赛场
·北京中招填报志愿 专家称分配志愿可拔高填报
·被非典挤掉的“最后一课”回来了
·北京新一轮援疆重点改善校园取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