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花碗里的理想 4月25日晚9点多,26岁的易成龙仍在稍显冷清的上海街头走着,为了筹备新店“豆花一九八八”开张,这已是他晚归的第70个夜晚了。 2008年,易成龙拿着近120万元(人民币)的全额奖学金,进入新加坡国立大学学习统计专业。那时的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在5年后跑到上海创业,卖起10元一碗的豆花。 “我在新加坡尝到这种美味、健康的豆花时,就想把这种味道带给更多人。”易成龙回忆。但是,选择豆花意味着他要“放弃在国外积累的所有东西”,包括漂亮的学历所能带来的好工作。而相比于父母的期待和朋友的担忧,让他选择一切从零开始是最难的。 刚上大学那会儿,易成龙也曾想过毕业后入职投资银行,但在大学里的创业经历让他变得“更想去创造一些东西”。易成龙最终决定回国卖豆花,他不想“永远失去自己开创事业的机会”,与父母反复沟通后获得了理解。 仰望星空做自己 早在大一,易成龙就知道“与国内的联系不能断”。在认识到国内健康饮食已成流行趋势、低端餐饮业有待整合的同时,却只能看着肯德基、星巴克等外企遍布中国,他更想做出属于中国的品牌,“用美食征服欧美人的胃”。 《世界名校毕业 却在上海卖豆花》是易成龙分享创业心路历程的博文,标题透着点自我调侃的意味,却也反映了时下的一种价值观念。就在不久前,北大法律硕士张天一卖米粉的事,再一次如“清华学生当保安”受到社会关注,议论声中不乏诧异之辞。 “整个社会也在慢慢调整。一些人创业只是坚持了自己想做的事、自己认为对的事,不用太在意别人的眼光。”易成龙说,“如果有100万人认可我的豆花,那我觉得已经做了件特别有意义的事。”他说服了两位合作伙伴放弃30万元年薪,跟着他回国卖豆花。 脚踏实地抓细节 考虑到上海消费水平高、对外来事物接受能力强,加上当地人偏爱甜食,三个年轻人将创业首站定在了中国的“魔都”上海。 他们为找到合适的店面,连续一个月每天走三四十公里路;为选到满意的碗,前后换了8家厂商;为确保原材料的质量,亲自跑到郊区进行筛选。易成龙曾在3月30日的里写道:“我骑电瓶车去买材料,不料半路抛锚,又把脚踏板踩断,扶着车走了两个小时到家,太倒霉了。但想着即将能让大家吃到我们家的豆花,我就很开心了。” “创业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跌倒,起来,再跌倒,又起来追寻梦想的精神。”除了坚持使用顶尖的黑龙江大豆,易成龙一直没有停止口味的研发,不断微调整个制作过程,期间经历了上千次的失败。 4月29日下午,开店第一天的1988盒豆花比预计时间提前半小时送光。当读到大众点评网上“清爽”、“入口即化”的字眼,易成龙就觉得很幸福了。(人民日报海外版)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女硕士抢占“男生行业”起始年薪17万
·英美对对碰:高冷的英国人与不拘小节的美国人
·大学生入伍可享学费补偿 考研初试加分
·北大前校长为卖米粉北大硕士点赞惹争议
·新GRE考试报名前的准备及具体流程详解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