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项目启动仪式5日举行。燕京学堂将依托北大人文社科等优势学科和科研力量,开设一年制“中国学”硕士项目,招收国内外一流高校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燕京学堂第一批学生共100人,将于2015年9月入学。(5月6日《新京报》) 北京大学将招收“中国学”洋硕士的消息,引发国内外舆论的极大关注。报道称,燕京学堂将帮助学生接触中国社会,领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将他们培养成“了解中国、贡献世界”的未来领导者。笔者认为,此举不仅体现出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自信,而且也是提升中国形象的创新之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走出国门的渠道愈来愈多,如求学、务工等。其在教育领域的表现是,我国海外留学 () 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所学专业也较以前丰富。最新一组数据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留学人员回国总数已达144.48万人,其中,2013年回国的达到35.35万人,同比增长29%。如果说以前“海归”可能只带回来原汁原味的语言或是一些国外传统技术,那么现在带回来的“干货”可谓越来越多,如高新技术、先进管理理念、丰富的社科知识等。特别要强调的是,留学期间,系统学习所在国家文化的,也不在少数。 令人遗憾的是,在“走出去”战略背景的反衬下,把外国学生“请进来”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化,就显得很不够,更别提学习涵盖文、史、哲、政、经、法等门类的“中国学”。正如专家所说,北大推出“中国学”,以跨学科方法和国际化视野,传播中国文化,聚焦中国问题,尚属首次。这与西方国家系统化专业化地推介与强化本国文化的学科相比,我国显然落后很远了。仅以位于巴黎的法语联盟为例,其成立130余年以来,一直以传播法语和法国文化为宗旨,名誉主席由历届法国总统担任,可见重视程度非同一般。 德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托马斯·海贝勒曾说:“西方一些媒体的负面报道是在歇斯底里地‘妖魔化中国’,最可悲的是,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都被忽视了。” 重温海贝勒的话,仍然引人深思。此前,由于没有自成体系的“中国学”,部分国外学者及媒体记者介绍、报道中国时,引用的是国外资料,沿用的是西方思维习惯,误读中国甚至“妖魔化中国”就不难理解。尽管当今“中国奇迹”频现,但部分外国人对中国的认知仍然停留在过去。恰如海贝勒所说:“对很多德国人来说,本来就不了解中国,也缺乏了解渠道,当然也就谈不上客观评判。” 当下,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和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扩大,中国问题已成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中国学”招洋硕士的计划,在展现中国文化自信的同时,无异于为外国人了解、理解、认同中国文化,打开了一扇窗。然而,如何让“中国学”之类的学科,或“孔子学院”之类的机构,成为吸引洋学生的强大磁场,并让其愿学乐学,自觉充当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向世界还原中国、传播中国、讲述中国,仍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新课题,需要更多的人持续付出更大的努力。(屈金轶) (长沙晚报)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英语中的“时间”和各种介词应该怎么搭配?
·申请商科研究生的考生应该选择GRE还是GMAT?
·江西兴国县启动“圆梦蒲公英--乡村学生看县城”
·湖南高招时间表出炉:6月26日放榜
·陕西省1.8万人报名应聘2000余特岗教师岗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