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马尔克斯静静地走了,享年87岁。怀念马尔克斯的同时,让我想到了他的那两本名著《百年孤独》与《霍乱时期的爱情》,从两本书中,我读到了马尔克斯在用他自己的方式,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顿时明白,永恒的孤独者最伟大。 马尔克斯在中国影响之大,估计连他自己都会惊讶。当年彻夜长读《百年孤独》,让我认识了马尔克斯,那种阅读的兴奋和战栗感,我至今仍然难忘。百年孤独》的开头:“多年以后,站在行刑队面前的时候,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想必会记起父亲领他去看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样的开篇,在我现今的阅读体验中,已经是习以为常、处处可见了。但是对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人来说,这样的一个句子显得如此的新鲜和玄妙。 马尔克斯写《百年孤独》时,他被精神上巨大的孤独包围着,他用文字进行突围,在人类文学史上第一次把孤独诠释到了绝美的极致。他用一颗对人类孤独充满悲悯情怀的心灵,从荒凉的沼泽地出发,去寻找迷失的、温暖的精神家园。《霍乱时期的爱情》并没有失去明显的马尔克斯特征,所有的文字都带着某种韵律在眼前流淌而过,使人一下子就掉入那种深深的迷乱之中不可自拔,既为书中人,也为自己。余华对此评价:“如果说《百年孤独》是震撼人心,那么《霍乱时期的爱情》就是深入人心。尤其是书中人物心态的变换非常细致,没有一个遗漏。” 马尔克斯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并没有让孤独的寻找停留在小我的世界中,他所要着力表现的,不仅仅是作家自身的孤独,也是他的祖国哥伦比亚的孤独,也是拉丁美洲的孤独,更是整个人类的孤独。这就使得其作品的精神境界上升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具有了宏大叙事功能的史诗般的震撼力。马尔克斯说:“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诚如诺贝尔颁奖辞的评价那样:马尔克斯以小说作品创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折映了一片大陆及其人们的富足与贫困。”(文/艾里香) (现代教育报 艾里香)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钟秉林: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已成教育主要矛盾
·8位非京籍学生就中招政策状告北京教委
·北京市教委回应学区房炒作:将规范居住年限
·眼疾小伙名校蹭课两年 “蹭”来个研究生女友
·贵州毕节教师强奸案至少12人受害 最小者仅8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