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人正面临“阅读危机”?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21日在京发布。调查显示,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这一数字虽比上年增长0.38本,但与日韩等国相比,差距依然不小。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国人读书少?又有什么因素影响着国人的阅读呢? 五成人承认阅读量少,城乡藏书量差别大 此次调查从去年9月启动,覆盖我国29个省份,调查对象为全年龄人口。据统计,2013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比2012年增加0.38本,连续七年稳步提升;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比2012年增加0.13本,纸质图书、电子书的阅读量略有提升。 同时,报刊和期刊的阅读量依然保持下降趋势。统计结果显示,2013年,人均报纸阅读量较2012年的77.2期(份)下降了6.35期(份),期刊的人均阅读量也比2012年的6.56期(份)下降了1.05期(份)。 调查结果还显示,有超五成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工作忙”成为成年人“不读书”的最主要原因。除此之外,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的家庭藏书量平均为34.51本。其中城镇居民家庭平均藏书量为47.08本,显著高于农村居民的19.93本。 除了城乡居民藏书量差距较大之外,居住地距离最近购书点的距离方面,城乡也存在较大差距。据统计,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居住地距最近购书点的平均距离为3.48公里,其中城镇的平均距离为2.11公里,农村的平均距离为4.96公里。根据调查,农村居民对读书活动或读书节的期望程度高于城镇居民。 出版业繁荣,但“有书也不看” 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据,会让中国人大吃一惊:北欧国家国民每年读书24本左右,几乎是中国的6倍。美国人年均阅读7本书,韩国人11本,日本、法国国民每年读书数量在8.4本左右,新加坡人为5本。中国国民人均读书数甚至还落后于泰国的5本。 再看种类,美国整个图书市场销售的图书,40%是虚构类的小说。法国、德国、英国的情况也同样,35%到38%都是小说类。中国的畅销书大部分都是食谱、养生指南、教辅、育儿手册、惊悚及言情小说等。 事实上,中国是出版大国,出版图书的种类和数量都是世界第一,但库存量也冠绝全球。2012年,中国出版的图书达414005种,册数为79.25亿册,位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以售价计算,目前中国有884.05亿元的图书积压在仓库之中,也是世界第一。 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公共图书馆资源奇缺,藏书流通率更低。根据文化部的最新统计数据,2012年,全国共有县级以上独立建制的公共图书馆3076个;全国公共图书馆总藏量有7.89亿册(件),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0.58册。截至2011年底,我国平均每44万人才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平均每3201平方公里才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而在美国,每1.3万人就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英国和加拿大每1万人左右就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 同时,全国公共图书馆持证读者人数只有582万,仅占全国总人口的0.47%。而中国公共图书馆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仅为0.4次。这些数字都是美英日等国家的十几分之一。 为什么读书少?没时间是问题吗? 上海译文出版社社长韩卫东认为,影响国民阅读的因素很复杂。从出版业者的角度看,既有内在原因,也有外在原因。外在原因一方面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偏重于精英选拔和应试,主要阅读群体学生缺乏必要的阅读时间和阅读作为人文素养的培育,阅读习惯养成不够。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得知识、信息的方式和渠道的多样化,确实对传统图书阅读带来了时间分流和功能分流。内在的原因是,传统图书发行体制弊端和市场分割、垄断,严重制约了图书业的发展,使得优秀图书不能很好地占领市场,也影响到读者阅读水平的提高。 中国人为什么“不读书”?很多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工作忙”、“没时间”。确实,中国人相对来说的确“更忙”。2013年,首次发布的《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用于休闲的时间仅3.156个小时,占全天的13.15%。国人休闲时间远低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8个国家平均值5.736小时(占全天的23.9%)。而这个数据如果具体到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恐怕还要压缩,因为在中国50个城市上班路上的平均时间排名里,北京以52分钟居榜首,广州、上海以48、47分钟紧随其后。 由此又需要进一步探讨一个问题:中国人为什么会没时间?回答这个问题似乎也不难。压力激增下的浮躁心态,使得国人不能静下心来阅读。阅读是一件安静的事情,需要有淡泊从容的心态才能坐得住、读得进。目前的社会现实是,生存竞争空前激烈,膨胀的物欲和严酷的现实,使得国人背负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力,进而使急功近利、肤浅浮躁、缺乏思考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流行病。生活节奏太快、娱乐活动太多、社会压力太大,我们还有多少时间和精力能够留给阅读? 但是,“没时间”的说法也很难令关注中国出版行业的人满意。一位学者不服气地反问:“假如说因为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导致人们没时间读书,那为什么生活节奏比中国快得多的以色列、日本、法国等国家的国民,阅读率远比我国高得多呢?”我们很难说清楚所谓“时间”是怎样的概念。现代人以工作和生活为重心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如果拿出大块时间读书确实显得奢侈。但是一个再忙碌的人,一天24小时总能有空闲时间,哪怕不是连续的,至少也是可以累计的。古人谈读书“厕上、马上、枕上”,这些也是零碎时间。如果把这些空余时间利用起来读书,相信就不会有那么多所谓“没时间”的困扰。 另外,目前在读书问题上,功利性比较严重。学校的课本和教材,被看做是升学考试的敲门砖,“填鸭式教育”毁坏了学生读书的“胃”。科研出书,也往往伴随着出成果评职称的目的。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成为阅读新趋势。这种阅读方式虽然有较为快速、及时等优点,但也存在容易令人产生思维惰性、缺乏系统思考和判断能力等弊端,使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将阅读当成是获取信息的途径。而那些养生类、成功类图书大行其道,也是阅读功利性的表现。 文化素质偏低,没有阅读习惯 文化素质偏低以及没有从小养成读书习惯,是中国人读书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读书与消费其他产品不同,门槛稍高:既要有书,还要有阅读能力和时间。现在,我们经常会和文化发达的国家相比,而实际上,我国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群的比例,本来就远低于西方国家。 随着9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和青壮年文盲的基本扫除,我国国民素质有了很大提高,硕士生和博士生数量位列世界前茅。但是相对于我国人口总量来说,中国人的平均受教育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中老年文盲率仍然较高,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占到人口的相当比例,还有许多中老年人虽然已经脱盲,但只是停留在能够识字的初级水平,无法进行深层次的阅读;青壮年文盲虽已基本扫除,但是应试教育的体制束缚以及阅读氛围的长期缺失,使得相当一部分人并未品尝到读书的真正乐趣,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德国人研究发现,一个人在13至15岁前如果养不成阅读习惯,那他很难再从阅读中找到乐趣。尽管中国家长都信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说法,但他们更鼓励孩子读与学习有关的书,功利性强,却不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所谓全民阅读,并不是指在校学生为完成学业、为应试而读课本读教材教辅这种读书,而是指民众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陶冶自我的心灵情操,完全出于自觉的阅读。这种阅读既没有人逼迫,也没有任务要求,更没有指定书目,是没有功利、纯粹个人爱好的阅读,而且,所读的书不是教材教辅,而是那种可读可不读的“闲书”。 自古以来,在中国,读“闲书”是遭反对的。我们民族观念中的读书,是为仕途、为功名而求学,是非常功利的。历来视求学读教材教辅是“走正道”,读“闲书”是“走歪路”。国外的教育很注重培养孩子通过阅读解决问题的习惯,我国则是通过设置标准答案的题海战术来完成。即便到了大学,抛开了应试教育,也由于缺乏通识教育而不容易培养起学生的人文社科阅读习惯。 书籍质量参差不齐,被指脱离时代 书籍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困扰着众多读者。“烂书当道,好书让路”,是很多读者对出版界的悲观描述。 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书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商业化过度的现象。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一些学术、思想类丛书备受好评,但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深入,这些“好书”越来越淡出大家视野。 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一本畅销书的销量往往可以达到上千万册,也从此开始,出版在一些人眼中成为“暴利行业”。很多人还记得曾经被多家出版社争夺的“盗墓”题材,导致书店一片盗墓类作品,这不仅是资源的浪费,也让这个题材因为粗制滥造而从此被打入“冷宫”。 出版社出的书卖不动,消费者无好书可选,正是所谓的“劣书驱逐良书”现象。“我大学的时候很喜欢读书,因为那时候的书写的认真,很有深度。”有网友在网上留言,“现在已经不爱读书了,很多写书的人已经脱离了时代。” “80后”家长小陈也抱怨不知道给女儿买什么书,“咱们小时候还有《舒克和贝塔》、《皮皮鲁和鲁西西》。现在好多书里都充斥着爱情、暴力,适合孩子看的少。” “要激发民众的阅读欲望,就要多出好书。”有专家表示,好书要既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也要经得起市场的选择。 买书贵图书馆少,数字免费阅读兴起 不少人表示,图书定价太高也是自己不读书的原因之一。“现在书太贵了,动辄就要四五十块”,北京的潘小姐说,自己虽然很喜欢看书,却常常因为书价太高而舍不得买。也有专家表示,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阅读方式造成巨大冲击,习惯了网络“浅阅读”的民众,难有耐心阅读“大部头”。 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认为,人们不是不阅读,是阅读的方式在变。从纸质书变成电子书、、微信。但这样的问题是,只能获取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要领略经典著作深刻的美,需要时间和耐心。 就便利性而言,有阅读能力也有时间的人同样存在“无书可读”的情况,因为在我国,公共图书馆并不普及。百道网CEO、原《中国图书商报》创始人、总编辑程三国说:“实际上科研机构、大学里的图书馆跟国外差别不大,差别在公共图书馆,国外平均每达到一定数量人口的地区就设立一个公共图书馆。而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这并不是会被优先考虑的问题,因为一些地区可能连基本的生活配置都还没有。”(记者 马骏 江易易) (央视网 马骏 江易易)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女生收美6所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 自称是学渣
·男童称被外教裹进窗帘罚站 园方称其自己贪玩
·北大硕士闹市卖米粉:北京不缺律师 缺好吃的粉
·赵丹:女国防生的“士兵突击”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触发教改风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