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教育要闻 > 正文
看待“状元”不能以偏概全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4-22 10:39
分享到:

  原标题:看待“状元”不能以偏概全

 

看待“状元”不能以偏概全

 

  近日,有一篇文章—《30年1000余高考()状元的悲惨下场》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人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笔者读后感到不可理解,想为状元说几句公道话。

  文章作者先列举了一系列“事实”:

  1977年以来全国高考的1000多名状元都没成为社会活动家,或企业家,或艺术家,也没在任何一个行业成为领军人物。高考状元们也没成为一流科学家。

  这些所谓“事实”的可信度有多大?是作者道听途说,还是他亲自一一考证?据我所知,作者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走遍祖国的四面八方和世界各地的各行各业去一一考证。既然没有一一考证,作者何以知道这1000多名状元中就没有人成为某一领域的“家”呢?更何以能断定这1000多名状元中年纪尚轻的人今后就不能成为“家”呢?

  作者的“事实”从何而来?他说“见《上海教育》2011年12A期第34页”。据说,北京大学一位校领导看了这篇文章十分震惊,立刻派人查找。结果,《上海教育》根本没有出2011年12A期;再查《上海教育》2011年12期,也没有这样的说法。作者又说这是中央教科院的调查结果。笔者向中央教科院研究员求证该院是否做过此调查,答复是否定的:“这里肯定未做这个问题的调查,显然是炒作。”

  文章作者说:“学习成绩优秀的不见得能成这些‘家’,而学习成绩不怎么样的则不见得不能成这些‘家。这真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鼓励孩子、学生积极上进、追求优秀是妇孺皆知的道理。请问作者:你是希望你的孩子、学生在校“学习优秀”,还是希望他们“学习不怎么样”呢?再说,学习成绩优秀的人今后能否成为“家”,有诸多制约因素:天时、地利、人和等等,各种条件缺一不可。很多优秀学生没有成为“家”,不是自身原因,而是外界的影响。

  作者还说:“社会活动家、企业家、艺术家能获成就的大小跟他所受的学校教育并非正相关—即是说,学习成绩优秀的不见得能成这些‘家’,而学习成绩不怎么样的则不见得不能成这些‘家’。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多大的关系?爱因斯坦读书的时候成绩并不怎么样。”言下之意,学生成就与学校教育没有关系。此言差矣!学习成绩和今后的做事能力是正相关的。高考状元本身就是素质和能力的集中体现,总体成就及分布一定会在上位区,他们即使不是本行业的顶尖人物,生存能力也不会差。用北大一位校长的话说,即便他们出家做了僧人,也是出类拔萃的。高分低能是个案,不是普遍现象。作者以爱因斯坦个人的例子,得出一个普遍性结论,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作者高举狼牙大棒,横扫恢复高考30多年1000余高考状元,说他们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军人物,下场悲惨。危言耸听,令人害怕。难怪中国状元的集中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作出强烈的反应:他否定的不仅是状元,实际上否定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成果。

  全盘否定状元之后,作者感到还不够深刻,又历数了高考状元的五大“罪状”:

  “第一,高考状元只是应试教育做题的‘状元’而已,只能说明他们的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学习计划性较强,但是在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方面没有得到多少反映。”

  “第二,高考状元在学习中追求完美无缺,在考试中过分看重分数,使思维处在了僵化的神经质般的模式上。而这种思维却严重影响到了他们在事业上的发展。”

  “第三,高考状元对来自上方的指令,往往能够苛刻地按要求完成,往往缺乏自己独到的见解。”

  “第四,高考状元们只是在应试上取得了暂时的成功,而他们却又往往以这一次成功引以为一生的骄傲。过分地回顾过去,却丧失了以后为更高远目标努力的动力。”

  “第五,高考状元们的家庭背景往往不太理想。他们在学习上心无旁骛,梦想摆脱某种困境。一旦实现理想,却又陷入了没有目标的窘境。而在就业上却又得不到家庭和社会的更为理想的指导。结果好多人也就听天由命。”

  作者分析“状元”悲惨下场的原因是学习只重记忆、看重分数、思维僵化、缺乏见解、没有创新。一言以蔽之:是应试教育造成的悲惨结果。

  其实,高考“状元”的取得,是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综合素质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良好的学习素养。现在的高考已然不是过去死记硬背能应对的,考查的是多种能力:理解能力、计算能力、迁移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考学科知识要学得非常扎实,并且融会贯通;非高考学科也要学好,全面发展,有所特长。那种偏科、死记硬背、知识面狭窄、能力不强的人高考绝对不可能取得好成绩。

  二是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高考这一决定人生命运的大考,为什么那么多学生紧张、焦虑、晕场、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心理素质不好。而高考取得高分的学生一定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沉着、镇静,临危不乱,稳如泰山,心静如水。

  三是坚韧不拔的毅力,不屈不挠、迎难而上的精神。十二年寒窗苦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肯定会遇到挫折和坎坷。遇到困难,怎么能够克服和战胜它?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不屈不挠的精神。有的学生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就松懈了,不干了,缺乏的就是这种精神和毅力。高考“状元”必定具备这种精神和毅力,否则,他也不能成为“状元”。

  良好的学习素养、心理素质、坚韧不拔的毅力、不屈不挠的精神难道不是一个人的素质吗?怎么能够说一个人的高考成绩好就是应试教育的结果呢?

  评价“状元”要有一个科学态度,一概肯定或一概否定都是错误的。“状元”不是全才,更不是全能,不可能尽善尽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对“状元”也要包容,不能求全责备。

  评价“状元”也要有一个客观标准。标准就如同“标尺”,定得好,有利于对人才进行客观评估,定得不规范或有偏差,就可能导致评价有失公允。用“社会活动家”、“企业家”、“艺术家”对照高考状元,其实根本没有可比性。用“科学家”的“标尺”来衡量评价“状元”,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唯结果论”的倾向,即只对成功者予以肯定。众所周知,科学研究不同于普通的生产劳动,它是一种探索性、创造性的活动,风险性强,付出和收获常常不成正比。如果10个科研项目有4—5项取得成果,成功率已经是非常高了,1—2个项目成功也不错,即使项目没成功也不算稀奇。科学探索很多时候都是难以取得成功的,应该允许有价值的失败,这对科学探索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经验和“成果”,许多科学家都是在前人失败的基础上才走向成功的。如果“唯结果论”盛行,就可能导致一些科研工作者为片面追求成功率,“跟风克隆”,不愿意做原始创新,从而导致真正有价值的创新被扼杀,这实际上并不利于科学的发展。我们要对那些默默无闻的“探路者”应给予一定的肯定,以成败论英雄的观念是不可取的。

  作者在文章前面打倒一大片,把30多年来1000多名高考状元骂得狗血喷头,如何“无能”;后面又单说XX中学的“第一名”全面发展、爱好广泛,如何“有能”。这未免太牵强了吧!人们不禁产生疑问:30年来,中国1000多名状元都是应试教育的悲惨结果,唯独XX中学的状元是素质教育的丰硕成果?实在匪夷所思,又感到自相矛盾。

  近几年,“骂状元”似乎成了一件时髦的事,高考状元一出来,就有人往他们身上泼污水,“书呆子”、“高分低能”、“应试教育牺牲品”等语汇,劈头盖脸砸来。一个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不但不被赞赏羡慕,反而被诋毁谩骂。是状元犯错了,还是那些培养出高考状元的名校名师犯错了?我看都不是,而是那些别有用心、哗众取宠、恶意炒作的人犯错了。

  前年,某中学出了文理两个状元,有一个学生向状元照片鞠了一躬,这本身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结果被人拍照挂在网上,一时间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大骂学生“拜状元”。其实,该校注重学生全面发展,鼓励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学校培养的足球冠军、舞蹈少女、F1车手、绘画奇才、奥赛金牌得主等人的照片都会轮流挂出,给学生树立了身边的榜样。学生愿意崇拜谁就崇拜谁,这是他的自由。为什么他们可以崇拜“明星”,就不能崇拜“状元”呢?崇拜“状元”又有什么错呢?

  见贤思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人都应该继承、发扬、光大,教育工作者更应该身体力行。

  (作者沈献章系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特级教师)

 
 

(光明日报)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美食英文说法抢鲜看  ·在线英语学习霸主VIPABC销售人员底薪破行业新高  ·韩国语能力考试应考人数创新高 海外考生中国占  ·[人在海外]英国10所性价比最高学府  ·河南调查称七成农户不愿进城 多数进城上学为主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